来自:生物探索
导读:因为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
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
从科学家的实验室走到了公众的视野。
G
蛋白偶联受体研究不仅让科学家了解了众多的人体生理现象,在提高药物效果、筛选有效药物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
诺贝尔化学奖
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
?
洛夫科维茨
(RobertJ.Lefkowitz)
以及布莱恩
?
克比尔卡
(BrianK.Kobilka)
表彰他们对
“
G
蛋白偶联受体
”的研究工作。
G
蛋白偶联受体
对公众或许是个生词,对生物化学和药学家却绝对是个热词。如今几乎一半的药物与它相关,它还将引导人类发现更多药物,它的家族有上千个成员,迄今解析了
14
个成员的结构。
G
蛋白偶联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表面受体、
G
蛋白和效应物
人体
“
通信兵
”
分布广
当你兴奋或恐惧时,体内会分泌
β-
肾上腺素,让你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而
β-
肾上腺素如何刺激相关细胞,就靠细胞膜上的
G
蛋白偶联受体
来传导。这位
“
蛋白信使
”
一旦接收到
β-
肾上腺素的信号,便立马与细胞内的特定蛋白结合,
“
通知
”
细胞们该干什么了,进而引发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1968
年起,此次获奖的莱夫科维茨正是通过
β-
肾上腺素,追踪到这种体内的
“
通信兵
”
。而事实上,它们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种组织、器官,而且每一种
G
蛋白偶联受体
都只接受一种信号源的
“
命令
”
总共有约
1000
种。
另一位获奖者科比尔卡,曾于上世纪
80
年代加入莱夫科维茨的研究团队,他运用创新方法,揭示了与
β-
肾上腺素相对应的
G
蛋白偶联受体
的结构。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吴蓓丽形象地比喻说,这类受体的三维分子结构就像
7
根
“
弹簧
”
扎成一捆,但
“
弹簧
”
们的排布位置则是各异的,也是瞬息万变的。
“
正是受体的不同结构决定了其不同功能,其结构解析难度极大。
”
三维结构又竞又合
吴蓓丽是科比尔卡的同行,她去年回国前还是科比尔卡竞争与合作者
——
斯蒂文斯教授的博士后。
“
我非常钦佩科比尔卡的开创性工作,同时也为斯蒂文斯略感遗憾。
”
2007
年,几乎同一个月,两人通过独立研究都解析出了
β-
肾上腺素受体的三维结构,科比尔卡的论文发表于《自然》,斯蒂文斯的论文则发表于《科学》。此后,斯蒂文斯致力于去发现受体家族内更多成员的不同结构,期间吴蓓丽也加入其实验室,至今他们共确定了
8
种
G
蛋白偶联受体
成员的结构,甚至比化学奖得主还多。目前,吴蓓丽研究组还在上海继续探索多种受体结构。
而科比尔卡几十年来对
β-
肾上腺素的受体一直咬住不放,去年他又成功解析了这种受体与细胞内相应蛋白的复合物结构,取得了新的突破。
据悉,斯蒂文斯已作为特聘专家来华,投身上海药物所,与中方合作筹建一家专事于
G
蛋白偶联受体
研究的机构。他表示,很乐于置身中国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从事这项研究。
通过科学介入可使现有药物疗效增加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赵翔进行对
G
蛋白偶联受体
研究进行了解读。
赵
教授表示,
G
蛋白偶联受体
是一种存在于感官细胞中的膜蛋白受体,主要作用是使感官细胞对外部刺激进行感应,它是一种穿膜而过的蛋白质,有位于细胞外的部分,也有位于细胞内的部分,通过形态变化广泛作用于光线、嗅觉、味觉等多个领域。
比如,嗅细胞表面的
GP
?
CR
与气味分子结合之后,其形态发生改变,并触发细胞内生成一系列反应,发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最终使大脑感应到。
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现代药物里大约有一半通过
G
蛋白偶联受体
发挥作用。但一般的化合物很难穿透细胞膜这道屏障,包括各种药物。因此药物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与细胞表面的蛋白结合,而
G
蛋白偶联受体
正是这样一种蛋白。
发现其工作原理意味着人们可以分辨
G
蛋白偶联受体
在正常条件和病理条件下的不同形态,也意味着人们可通过一些科学介入,创造利于药物与
G
蛋白偶联受体
结合的条件,使现有药物的疗效增加若干倍,使攻克像癌症等一些日前无法治愈的疾病成为可能。
海量筛选更多有效药
作为应用研究者,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魏东芝评价道:
“
这次
诺贝尔化学奖
的相关研究为新药发现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
由于被证明是人体各种生理反应的重要信号通路,
G
蛋白偶联受体
正成为越来越多药物的作用靶点。显然,通过促进受体、抑制受体或维护受体,就能增进、阻断或保持各类不同生理反应,从而改变病理状态。
关键在于找到什么物质能与
G
蛋白偶联受体
的
“
弹簧捆
”
发生关系。魏东芝介绍,如果将已知结构的受体作为
“
标靶
”
尝试各种结构的物质能否与其匹配、将其激活,通过海量药物筛选就能觅得理想的候选药。
“
这种物质可以是来自化学药品的小分子,也可以是蛋白、抗体、疫苗等生物大分子,甚至可以人工修改物质的三维结构,或人工合成一种全新的结构。
”
他表示,上千种不同结构的
G
蛋白偶联受体
即使每种只与几种结构的物质反应,能获取的有效药物也是大量的。
“
当越来越多的受体结构被揭示,当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更多合适的药物结构,人们新药创制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谭拥军说,正常的细胞受体会发生正常的反应,错位了的细胞受体会发生错误的反应,疾病譬如癌症,
G
蛋白偶联受体
传递的信号有一个正常的区间值,受体异常,则细胞会出现过度激活或抑制,癌细胞受体相比正常的细胞就会出现过度激活或抑制,以此开发出药物是通过作用于
G
蛋白偶联受体
从而控制疾病。由此可有的放矢地开发出相应的药物来刺激受体,让细胞正常工作。
“
目前上市的药物中,很多就属于
G
蛋白受体相关药物。
”
谭拥军说:
“
以前,许多沿用已久的药物能有效治病,但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知道了这些药物是通过作用于
G
蛋白偶联受体
从而控制疾病的。利用这方面的知识,对治疗癌症、糖尿病的特异性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