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
3
年主诉求是补短板
仍处于
“
跑量
”
阶段
医改至繁至难,公众预期却是又好又快,究竟本轮医改将怎样弥合二者差距,抵达成功的
“
彼岸
”
。
在持续
3
年的努力后,新医改将要抵达的
“
彼岸
”
似乎渐具轮廓。
根据本轮医改的目标,其勾勒出的
“
彼岸
”
大致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围绕这一目标,
3
年来,新医改攻城拔寨的力度从未削减,并在基层的医改战场上率先实现突破:
在资金筹集上,筑牢
“
保障网
”
,看病更省钱。经过三年医改,我国已经建立起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为主体,以多种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辅助,以大病救助为兜底的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体系框架,织起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使
13
亿多人口
“
病有所医
”
有了基本的制度保障。目前,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
13
亿,覆盖率达到
95%
以上
;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了
240
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
70%
左右,人民群众看病负担有效减轻。
在服务供给上,增强
“
可及性
”
,就医更方便。由于我国
70%
的医疗服务需求发生在基层,而基层恰恰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于是,新一轮医改选择从基本入手、从最薄弱的环节改起,把大量的资金、财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重点保障中低收入群众,让农民和困难群体优先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三年来,在农村,中央投资支持了
2233
所县级医院
(含县级中医院
)
、
6200
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
2.5
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
;
在城市,中央投入则惠及
2382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这显然是一份令人鼓舞的答卷,但还不是一份能够说服全体公众的完美答卷。在一部分人看来,
“
看病难、看病贵
”
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对此,卫生部部长陈竺曾解释说,
3
年医改,重点在基层,成效也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对公立医院特别是公立大医院而言,改革还没有真正改到它们,所以城市居民自然不会有明显的感受。
而在不同人群获益程度不同的因素之外,医改本身的渐进性特点,也决定了医改目标的实现绝非朝夕之功。如果承认中国医改的复杂,那么应当看到,这
3
年的医改总体仍处在
“
跑量
”
的阶段,主要诉求是补短板,尚有待
“
量变引起质变
”
。
此外还需了解,对整个卫生系统而言,虽然筹资体系和服务体系是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并且二者在过去
3
年的医改中均有不俗表现,但筹资体系的改革步伐明显领先于服务体系,社会诟病的
“
以药养医
”
机制还未根除,这显然是新医改成功抵达
“
彼岸
”
的心腹大患。
尤为紧迫的是,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至繁至难,公众却往往怀着又好又快的心理预期,其间差距,弥合不易。
从微观层面看,由于长期以来财政投入不足,合理补偿机制欠缺,公立医院不得不靠
“
以药补医
”
维持运营,最终酿成社会不断抨击的
“
大处方
”
、
“
大检查
”
、
“
红包
”
、
“
回扣
”
等医界乱象。新医改的手术刀,势必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奶酪,阻力可想而知。
从宏观层面看,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面临的健康问题日趋复杂。一方面,重大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大,新发传染病以及传统烈性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食品药品安全、职业伤害、饮用水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及社会安全事件也对医疗卫生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等亟需作出相应调整。
所幸,虽然新医改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与起步阶段相比,目前改革方向更加明确、组织保障更加健全、改革的社会环境也更为有利。因此,站在这个节点,
2020
年
“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的既定目标也更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