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经济报道
送走了协和医院的
“
急诊科女超人
”
于莺,又迎来了原上海长征医院副院长缪晓辉,因去年底毅然走出体制自由执业的微博名人张强医生也决定把这里作为第二执业地点
——
离开业还有近半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人才名单星光闪耀。
饶是如此,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自己主办的首届
“
医界领袖和意见领袖沙龙
”
上,首席执行官
(CEO
)辛树林仍然遭到关于其人才储备的追问
——
除了上海交大系旗下
12
家公立医院的支撑,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能否招到足够多的优秀人才?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确能化解燃眉之急,然而现任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的张强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并不看好未触及体制变革的多点执业,未来的方向还是自由执业。毋庸讳言的是,高端医疗发展最亟需的顶尖医疗人才,或许正是最不愿意脱离体制的群体。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惟医改的深化而不能。
供需错配
越来越多的医生逃离公立医院,是不争的事实。仅
岁的,保本。
23-30
岁的,巨亏。
”
由此不难理解高端医疗招人不易。
2012
年已届
66
周岁的胡大一,早已过了医师的黄金年龄,他离开公立医院的象征意义远比不上年富力强的张强医生。张强医生一直梦想拥有自己的医疗团队,自由执业是必由之路
——
显然,他是一个难以复制的特例。
多点执业仅是权宜之计
尚未开业,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已经商谈好与上海交通大学旗下的
12
家附属医院开展合作,每家选取
1-2
个专长科室,将顶尖医生派至医学中心开展诊疗,比如血液心脏类就选瑞金医院。
新医改正在力推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为上述合作提供了基础,但这不可避免地对公立医院形成竞争之势;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方面也证实,诊疗业务收入的相当部分,要分别补偿给前来多点执业的医师和他们第一执业地点的医院。
事实上,按照上海市政府的有关部署,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将被剥离进入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以人员、品牌、技术输出等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医,但一贯强势的三甲医院们对此不无微辞,而医师多点执业更使这一决策变了味
——
有关专家担心,上海所谓的剥离特需,搞不好或变成公立大学开设二级学院的方式。
张强认为,多点执业是一种不彻底的改良方式,它没有根除附着于公立医疗体制的身份管理及其相应福利,多点执业的医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
未来的方向还是自由执业
”
。
早两年跳出体制、并因民营医院不守信而卷入诉讼的著名心血管专家周乐今透露,他
6
月下旬到广州讲学,了解到广东省正在针对医生
“
多点执业
”
进行布置。这表明
“
官方认为只有先搞好
‘
多点执业
’
,才可能最终迈向
‘
自由执业
’”
,周乐今在微博上坦陈己见:
“
这恰恰说明要打破垄断,前路仍很漫长!
”
曾有
10
年科主任经历的张强同时表示,他不太看好医疗机构之间的科室合作,以往这方面的尝试并不太成功,如果相互配合不好还会有很多隐患。
显然,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最初的运营模式,很多还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高端医疗要获得发展,并与公立医疗体系各司其职共享天下,有赖于改革的深化,打破后者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