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州市政府组成部门与市直机构
2012
年决算的公布,又一个数字引起舆论哗然。记者从广州市人社局的
2012
年度部门决算报告中发现,去年广州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开销达
14.35
亿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医保总开销仅为
2.34
亿元。
人社局公布公费医疗数据这一举动可以点个赞,起码让民众有了一个量化指标,可以清楚丈量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所享受的医疗保障差距有多大。当人社局在完成公布决算这一
“
指定动作
”
时,也许不会想到自己会引来如此多关注,市直部门集体晒
“
三公
”
也没有掩盖公费医疗数据的光芒。不过,人社局也大可不必受宠若惊,在这个被体制内外划分成两种标准的社会里,任何与此相关的数据与民众坦诚相见都可能因触发痛感而引来大量争议。
目前广州居民医保参保人数约为
220
万人,以同期的
2.34
亿居民医保开销计算,人均开销仅
106.36
元
/
人。而在
14.35
亿元的公费医疗开销中,行政单位开销为
4.3
亿元,事业单位开销为
10.05
亿元。据统计,已公布
“
行政单位医疗
”
支出的
36
个部门的行政单位人均公费医疗(仅反映来源于财政拨款的支出)开销约为
7800
元
/
人,是人均居民医保开销的
73
倍,其中排名第一的市卫生局开销高达
2.87
万元
/
人,达到居民医保人均开销的
270
倍!
去年财政出了
20
亿元对社保基金进行补助,又出了
14.35
亿元用于公费医疗。居民医保开销仅为公费医疗开销的
1/6
,这样医保还出现了缺口,而市政府开出的药方不只是提高政府财政补助,还有提高缴费标准。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收,纳税人所享受的居民医保出现了缺口,明明用公费医疗这笔财政支出
“
转移支付
”
绰绰有余,却非要提高缴费标准再从纳税人身上拔毛,实在说不过去。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比普通百姓更容易得病,或治同样的病需花费更高的治疗费用,医疗开销的巨大差距显然并不是因为治病。曾经有个广泛流传的笑话,有一份病历显示一名病人总共拔了
36
颗牙,而正常人的牙齿只有
32
颗,并非此人异于常人,而是由于他享受公费医疗。这样的黑色幽默只能让人苦笑,一句道出公费医疗弊病
———
公费医疗下的零成本,导致
“
一人得病,全家吃药
”
,
“
小病大看
”
,没病也开保健品的过度医疗现象普遍。不仅如此,借公费医疗之名行
“
疗养
”
度假之实的例子亦数不胜数。
医疗保障是对健康与生命的保障,公费医疗之恶并不只在于纳税人花钱为别人的特权买单,而是在买单的同时自己的医疗资源还受到了挤占,健康与生命被保障的权益受损。
在社会保障这个议题中,
“
双轨制
”
是无法避开的,而并轨是一直以来的最重要诉求,无论是养老或是医疗。早在
1998
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时,公费医疗改革已经开始,只是同时开启的是医疗保障的双轨之路,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改革一直步履迟缓。目前,在
31
个省份中已有
25
个全面取消公费医疗,占比超过
80%
。这些省份公费医疗改革的推进主要有赖于财政压力的倒逼,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直在改革前沿而财力雄厚的广东,成为了最终坚守公费医疗的六省份之一。当然,在为自己谋福利上人永远不缺创造力,所谓全面取消公费医疗的省份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仍享受着不同名目的
“
补充医疗补助
”
,需自付的部分可进行
“
二次报销
”
,与公费医疗待遇相差无几。虽说补充医疗保险是自愿参加,但企业职工却没有自愿参加的资格,公费医疗在补充医疗保险的躯壳中继续生存着,新双轨已经形成。
取消公费医疗的方向并无异议,
“
并轨不能一步到位,需要时间
”
可以理解,但需有明确时间表。这张时间表不只是实现所谓的
“
全面取消公费医疗
”
,还包括阻止公费医疗以补充医疗补助等任何形式借尸还魂,彻底达到医疗并轨,实现医疗保障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