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重视民生及
新医改
不断推进的环境下,政策成为判断
医药
产业发展走势的最关键因素,变革成为唯一不变的词语。明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本报将围绕这些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推出
“
政策预判
”
系列报道,供广大读者分析把握产业发展时参考。
对部分基本药物实施定点生产政策,是国家保障临床用药安全、产品供应稳定以及价格合理的重要措施。政策至今仍未落地无外乎各方利益难以得到平衡。
在仿制产品、生产批文比较多的中国
仿制药
市场,解决问题的办法终究要从产品批文或者产品市场集中度出发。那么,未来可能对政策实施有影响的因素将包括各地的廉价药物目录、基药价格拼杀政策以及产品生产和上市批文的松绑等。
定点政策难出
基本药物定点生产此前一度受到行业的高度重视,然而时间过去一年多,仍未有成型政策文件落地,记者近期向多家大型国有基药生产厂家的政府事务负责人了解情况获悉,定点生产政策的制定目前陷入僵局,最关键的问题仍是各方利益难以得到平衡。
定点生产的名额对所有企业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获得垄断市场。在此之下,
“
定点什么产品
”
、
“
谁来定点生产
”
这两个难以出现各方可以平和接受结果的问题的讨论,直接导致了定点政策难产至今。
问题讨论没有结果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仿制产品很多,仿制产品的生产厂家也很多。从政府层面看,不可能单方面确定定点产品和厂家名单。固然国家提出了定点生产的原则,但在具体政策未出台之前,对企业拳头产品确定定点,定点后公司获得资格,成为每个企业都期待实现的愿望,但显然不可能每个人的愿望都得到实现。
问题得不到解决,政策也将继续难产。基于上述现状,业内预判,基药定点生产最大的可能是:国家制定大目录,以省为单位进一步确定定点生产产品和企业。因为各省省内的行业竞争格局和利益格局相对简单,以省为单位有利于分化和减弱全国行业的矛盾,同时也更符合当地医疗需求和经济水平。
三大因素影响
对基药定点生产政策实施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
一是目前各地出现的廉价药物目录以及临床上出现的产品紧缺。
基药定点生产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体下,确保部分用量小,但临床有需要品种的稳定供应。这与地方政府出台廉价药物目录的目标一致。廉价药物目录最早出现在上海,通过邀请招标的方式,对投标少或生产厂家少,甚至没有厂家生产的产品,直接进入采购程序。但由于各地临床产品出现紧缺,廉价药物目录陆续在全国很多地方效仿。
各地廉价药物目录有可能成为国家大目录遴选的重要范本,遴选出符合基药定点生产初衷要求的产品,既符合临床需求,又照顾到行业竞争格局和地方利益。
二是当前以杀价为目的的基药招标策略对厂家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从最早的安徽模式到近期推进的广东和北京招标,尽管
“
唯低价是取
”
的方式在逐渐得到修正,但是以价格为导向的基药招标方式并未得到改变。
在此判断下,经过上一轮全国基药招标后可以发现,品牌大厂尽管面临价格拼杀的因素,但从市场份额来看却是受益者。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价格拼杀使得部分厂家进行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如没有成本竞争优势,或者不以基药产品为主导的厂家的产品。除非原本就非常具有成本和市场竞争优势,否则无法调整的企业将被淘汰。
比如在大输液、抗菌药物等领域,科伦药业、华北
制药
等龙头企业本身以基药产品为主导产品,并且在产业链上极具优势。尽管企业不愿意,但不得不硬着头皮参与招标杀价。而经过上一轮招标,这些企业在全国或者某些省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今后招标中仍会形成一批全国或者某省内中标率很高的企业。如果格局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经过几年发展后,其余企业将更难生存。那么,市场将通过竞争净化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解决上述定点生产中存在的矛盾。比如,此前华民药业总经理魏青杰谈到
头孢
领域的走势判断时就认为,近几年头孢产品的原料将向少数几家企业集中,再经过
3~5
年,制剂领域也会实现相对集中。
三是行业政策的制定或者改变。
日前工信部正在组织制定医药产业相关政策。此前工信部在广东调研时,企业反馈和讨论意见最统一的内容之一是当前产品上市批文和产品生产批文捆绑。企业认为该政策与当前行业和产品市场集中度难以提升有直接关系,建议国家将此分离。一方面,减轻拥有批文而没有市场和效益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便于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批文资源整合、盘活。对该政策的讨论得到有关负责人的重视和认可。如果未来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中能够对此进行改革,基药定点生产也将受此影响。
各地廉价药物目录有可能成为国家大目录遴选的重要范本,遴选出符合基药定点生产初衷要求的产品,既符合临床需求,又照顾到行业竞争格局和地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