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出现了多个省份同时发生聚集性疫情,加之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传播隐匿等特点,对组织开展核酸筛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印发《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在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基础上,精准划定检测范围,将第二版《指南》中的"全员"修改为"区域",区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决定,指导各地对划定的区域完成核酸检测。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应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的区域核酸检测
《指南》中的"区域"包含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区域可能小到一个楼栋,也可能大到全市范围,具体要由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研究确定,并动态调整。
《指南》要求,在精准快速的流调排查、社区管控基础上,科学研判疫情传播风险,划定区域核酸检测范围,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强组织管理,优化采、送、检、报流程,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质量和效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所在的设区市,包括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应当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的区域核酸检测任务。需要时,可通过区域内协同支援予以保障;必要时,可申请全国支援。
据了解,《指南》之所以强调精准划定检测范围,原因在于核酸检测的范围大小,与其风险来源是否清晰直接相关,也与流调溯源是否精准、感染者分布是否广泛、隔离管控措施是否落实等多个因素有关。针对未来是否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全员核酸检测这一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应当取决于科学研判,服务于疫情防控的需要。
开展区域性的核酸检测,涉及的环节和部门都比较多,因此在《指南》中,对"组织管理"部分进行了重点要求:除了组织管理之外,当地对区域内核酸检测能力要有充分了解和准备,社区采样的组织有序、采样检测信息化管理、采样操作的准确以及避免采样时可能的交叉感染、采送检的匹配、核酸检测的准确性以及每一轮检测后的科学研判等,都是必须注意的关键环节。
混采检测阳性处置流程图。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各地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
除了修改核酸检测范围,《指南》还修改了下面四项:一是进一步明确完成时限要求,规定了划定范围的核酸检测应当在24小时内完成;二是增设若干工作专班,根据区域核酸检测涉及的各环节、各部门,指导地方成立数据统计专班、采检匹配专班等9个工作专班,规定了专班职责;三是提供检测力量测算依据,对各地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所需的采样人员数、核酸检测能力,给出了明确测算指导;四是精简检测技术性要求,对采样的组织、转运、检测、结果处置等管理性要求进一步突出和明确。
《指南》还提到,各地可结合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有关要求,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增加抗原检测作为区域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研究细化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