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作为机体活动的枢纽,长期承受着各种压力和磨损,若未能得到及时的妥善处理,便可能出现疼痛、肿胀、僵硬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这往往是骨关节炎悄然来袭的信号。在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物中,原研塞来昔布胶囊凭借其显著的作用功效,赢得了广泛的认可。那么,原研塞来昔布胶囊作用功效是否真如患者评价的那么好呢?对于缓解疼痛,减轻关节肿胀,改善关节僵硬,是否有可靠的帮助呢?
原研塞来昔布胶囊作用功效早知道:有效减少发言,兼顾止痛治痛
要知道骨关节炎又称退行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由关节软骨的退化和破坏引起。在正常情况下,关节软骨能帮助减轻关节活动时的冲击和摩擦。然而,骨关节炎会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关节软骨变薄,甚至完全消失,导致骨头直接接触和摩擦。这种摩擦会导致关节疼痛、炎症和肿胀[[1]]。因此,抗炎止痛是缓解骨关节炎的重要一步。
而原研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种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镇痛、抗炎的效果。它的起效时间也非常快,一般服用后,可在30分钟内起效,并持续24小时持久镇痛[[2]][[3]]。同时,它还能直击患处,降低根源关节的炎症反应,连续使用22周,相较于间断服用,可显著减少骨关节炎的复发次数达42%[[4]],达到止痛更治痛的目的。
在抗炎止痛的基础上,抑制软骨损伤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原研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就能通过增加软骨中II型胶原蛋白以及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刺激软骨细胞产生软骨成分,提高软骨细胞修复能力,抑制软骨损伤,从而改善关节功能,减缓骨关节炎的病情进展[[5]]。
原研 塞来昔布胶囊作用功效 早知道:获得专家推荐,安全得到验证
西乐葆作为原研药,严密的研发之路和严苛、标准化且受专利保护的生产工艺标准[[6]][[7]][[8]],确保了它的精准疗效和高安全性。同时,它还是首个上市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上市前通过了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至今已经有20多年,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丰富临床数据积累,疗效和安全性经过了有力验证,还获得了国内外指南和专家的一致推荐[[9]][[10]][[11]][[12]][[13]]。
此外,也因为原研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是选择性COX-2抑制剂,它在直击疼痛炎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更优[[14]]。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对原研塞来昔布胶囊作用功效有了一定的了解。原研塞来昔布胶囊以其独特的疗效,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我们的关节出现疼痛、肿胀、僵硬等异常反应时,这往往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警示信号。此时,我们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就医检查。一旦确诊为骨关节炎,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放心使用西乐葆进行治疗,以有效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我们的关节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凯.关于骨关节炎的几个常见问题[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01):24-25.
[[2]] Cheung R,et al. Analgesic efficacy of celecoxib in postoperative oral surgery pain: a single-dose, two-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active- a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Clin Ther. 2007;29:2498-2510.
[[3]] F. McKenna 2001
[[4]] Strand V, et al. J Rheumatol. 2011;38(12):2625-34.
[[5]] Alvarez-Soria MA, et al. Ann Rheum Dis. 2006;65(8):998-1005.
[[6]] 刘晓丹, 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8;49(7):999-1005.
[[7]] 李雪梅, 等. 中国新药杂志. 2015;24(8):865-8.
[[8]] 胡欣, 等.中国新药杂志. 2012;21(6):601- 4.
[[9]]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20;40(8):469-76.
[[10]] A. Ariani, et al. Reumatismo. 2019 Sep 23;71(S1):5-21.
[[11]] Bannuru RR, et al.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19;27(11):1578-89.
[[12]] Bruyère O, et al.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19;49(3):337-50.
[[13]] Jason Kielly, et al. Can Pharm J (Ott). 2017 May 1;150(3):156-68.
[[14]] Chan FK, et al. Lancet.2010 Jul 17; 376(9736):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