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医药行业的严冬已经到来
今年第一季度,在美联储资金紧缩、项目质量下降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见本轮生物医药行业熊市的潜在原因),医药上市公司市值蒸发了2000多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
1、不同市值药企的表现差异很大
在这波下跌中,75%的中等市值公司和80%的小市值公司处于下跌状态,而大市值公司表现相对稳定,主要有两家COVID-19疫苗公司MRNA和BNTX这两家公司在第一季度损失了约550亿美元。
2、跌破净资产的药企比例创下新高
截至5月6日,纳斯达克医药指数从高点回撤了59.86其中20%以上的指数成分股市值低于账户现金,创历史新高。
3、医药并购潮还没有出现
市值低于50亿美元的上市制药公司的市值之和约为3500亿美元,前20家制药公司的账户现金超过3000亿美元,几乎可以购买所有的小型市值制药公司。然而,投资银行预测的制药行业并购浪潮并没有上升,部分原因是大型制药公司认为,小型制药公司的市值仍有下降的空间。
二、生物医药企业如何度过寒冬?
对于今年依托资金潮涌现的创新药企业来说,生存是关键。
最近,生物医学公司的新闻频频出现restructuring”、“exploring strategic alternatives”、“extending the cash runway”、“de-prioritizing certain R&D programs”等求生相关的词语,具体而言,生物医药企业度过寒冬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方法1:做好管道规划
研发管道是创新药企业最大的价值。在寒冷的冬季,创新药企业应梳理管道,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管道的价值:
建立优先级。制药企业根据技术优势、研发进度、市场潜力等因素,优先区分现有管道,优先发展资金和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劣质后级管道的价值。制药企业可以将劣质后级管道与外部授权、管道销售,甚至与投资机构和其他制药企业联合设立新公司,最大限度地发挥非优先级管道的价值。就像华尔街的著名机构一样KKR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支持BridgeBio,年初出售一条管道后,宣布寻求其他六条管道的外部合作。
2、方法2:融资和降低成本
虽然疫情以来大部分医药公司利用宽松的资金环境筹集了大量资金,但与此同时,创新药企业的资金可能无法支撑公司度过资金紧缩周期。据摩根斯坦利预测,约三分之一的上市医药公司今年有融资需求。
同时,由于大多数生物医学企业都处于研发状态,没有稳定的销售收入,即使是产品上市的制药企业也很少产生净利润。因此,资金是制药企业的首要任务,外部融资和减少资本消费非常重要:
非股权稀释融资。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授权管道和出售非优先管道进行融资,更受股东欢迎;
股权稀释融资。在市场低迷时期,低价融资是不可避免的。在低价融资中,如何安抚老股东是关键。通常的措施是:取得一些成就,得到老股东的认可,如发布良好的数据和大型制药企业的药品license-in等等,在积极的推动下,股价有一定的涨幅,同时在增发时,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或者给予一些期权。
降低成本。除了减少或暂停非优先管道的研发外,裁员也是制药企业度过市场寒冬的常见形式。不仅是小型生物制药公司,一些大型制药公司也会裁员,比如最近的阿尔海默兹药物Aduhelm进展不顺利后,百健( Biogen)默克将员工人数减少到1000人左右,默克将从他们那里收购Acceleron公司解雇了相关员工,吉利德也解雇了他们收购的 Immunomedics公司员工,诺华宣布全球裁员1000人。
3、3:寻求战略重组
如果制药企业的研究管道数据差、进展缓慢、竞争激烈,导致市场认可度下降,后续难以改善,战略重组是一个替代选择,特别是那些IPO之后,发行价格或历史高点下跌70-90%的药企。
历史上,合并转型不仅是一级市场制药企业的常态,也是二级市场借壳上市的常见现象。然而,这些战略重组并不一定意味着增加股东的损失,更不用说重组后的制药企业没有发展潜力: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Jazz Pharma,其股价跌至每股1美元以下, IPO几年后于 2009年进行了重组,现在的交易价格约为每股160美元。而其他有过类似重组经历的公司有:Exelixis、Fate Therapeutics、Chemocentryx以及基因检测领域的巨头Illumina。
许多重组公司将来被大型制药公司收购:Array、Arena、Dicerna、Trillium、Five Prime、 Pharmacyclics等等,这些公司在市值接近或低于现金时进行了重组。
除了长期的发展潜力外,重组后股价的飙升也会给原股东带来短期收益,如近年来重组上市Cogent、Madrigal、Arcturus和 Rocket重组后一年,股价涨幅超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