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止痛
适用于湿邪停滞,留恋不解,困阻阳气,络脉不畅引起的疼痛。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所致癌痛,其特点是肢体困重酸痛、痛势缠绵,或肢节重着不仁,并伴头痛、头重、精神萎靡,或有低热,汗出热不解;而内湿致痛者,多呈胀痛、闷痛,持续存在,并有食欲不振、面色晦黄无华、口腻不渴、呕吐恶心、脘腹痞满、便溏泻泄等症状。治当祛湿通阳止痛。因于外湿者,常选羌活、独活、防己、苍术、土苓、桂枝、藿香、佩兰、蚕沙、木瓜、秦艽、菝葜、海桐皮等辛温升散之品;因于内湿者,则用白术、苍术、苡仁、砂仁、白蔻仁、茯苓、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白扁豆等淡渗芳化之品。
补虚止痛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基本病理在于正虚邪实。因此,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脏腑经络失养而致“不荣则痛”、“因虚致痛”是癌痛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其贯穿了癌性疼痛发展的始终,尤以肿瘤晚期更为突出。临床中,因虚而痛的特点是痛势隐隐,绵绵不休,疲劳后尤剧,伴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身倦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依据中医“损者益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针对在气、在血、在阴、在阳、在脏、在腑的不同,分别施以不同的补法。
固涩止痛
适用于恶性肿瘤晚期,正气虚脱,经络脏腑失养而致疼痛者。在临床中,我们发现癌症患者到了晚期,伴随着恶液质的出现,机体元气大伤,正气欲脱,无力抗邪,癌细胞迅速扩散、浸润,是产生或加速癌性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阶段正气虚脱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依据中医“急则治标”的原则,予固涩之法以补之。陈藏器曰:“涩可去脱”。通过固涩法可固涩正气,使之不轻意耗散。
解郁止痛
适用于各种癌性疼痛,特别是伴有明显的心理因素的患者。中医学认为疼痛的发生与心理情志关系极为密切,这种情志变化对疼痛的影响在癌痛中表现尤为突出。肿瘤病人因紧张、焦虑、忧郁、愤怒等而发生疼痛,当属中医“郁病”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明朝赵献可认为,五郁以木郁为先导,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肝胆气舒则诸郁皆解,治疗原则当以调肝为主,兼调他脏。
散寒止痛法
《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邪凝滞,阳气不达,气血不畅,经气闭阻则可致疼痛的发生。中医学认为肿瘤为阴寒证,其本质在于“阴成形”,而癌性疼痛的发生与肿瘤关系相当密切,癌瘤是产生癌性疼痛的病理基础,故癌痛的发生亦多与阴寒之邪有关。可见于肿瘤进展期病人或终末期病人。前者多属实寒,后者多属虚寒。临床中常见:疼痛或缓或急,常有冷感,痛有定处,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或喜按,遇寒加剧。兼有面色苍白、形寒神怯、手足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舌质淡暗、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紧。依据中医“寒者热之”的理论,治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清热止痛法
适用于邪毒化火,火毒蕴结于脏腑经络或机体某一部位而致的癌性疼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火,故认为火是疮疡疼痛发生的根本。火热之邪,最易灼伤津血,壅塞经络,而致疼痛的发生。多见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尤其是当肿瘤体积迅速增长、伴有坏死或继发感染时,更易发生。临床可见:痛势较剧,局部肿块灼热疼痛,得冷稍减,或见局部红肿,皮肤变蜡黄色,溃破后流脓血,或出现高热、口渴、口臭、烦躁、尿赤、便秘等症状。舌质红绛,苔薄黄或黄腻,脉数。依据中医“治热以寒”、“热者寒之”的理论,治宜清热解毒、泻火止痛;方选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当归芦荟等加减。
行气止痛
气机郁结是导致癌性疼痛的重要病机。正如《医醇剩义·诸痛》云:“人之一身,自顶至踵,俱有痛病。其始也,或因于风,或因于寒,或因于火,或因于气,病各不同,而其为气凝血滞则一也。”气滞与疼痛的关系,于此可见。中医学认为气机郁结与肿瘤及癌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行气止痛法不仅贯穿了肿瘤治疗的始末,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学认为引起气机郁滞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七情与人体气血有着重要的关系。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气机阻滞,血为之停,津为之凝,经络为之不通,气血津液结聚而不行,日久则导致各种癌痛的发生。气机郁结而致癌痛的特点:多见于内脏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的肿瘤。疼痛性质多为胀痛,痛无定处,遇情志刺激加重。患者往往精神抑郁,或亦激动、躁动不安,伴脘腹满闷、嗳气、食少纳呆,善太息,舌淡苔薄白,脉弦。治遵“郁而达之”的原则,拟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为大法。
活血止痛法
瘀血疼痛在癌性疼痛中最为常见。中医学认为血瘀既是癌瘤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又是肿瘤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瘀血内阻每致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通常在不同肿瘤的各个阶段均可见瘀血作痛。清代名医叶天士曾针对痛症的病机,提出了著名的“久痛入络”学说,强调络脉血瘀致痛。活血化瘀止痛不仅可以使瘀阻的络脉再通,疼痛缓解,亦可以通过化瘀消除癌瘤产生的病理因素,达到抑癌缩瘤、控制肿瘤发展的目的,从而解除癌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瘀血疼痛的特征是:痛如针刺刀绞,痛有定处,拒按,持续时间长,夜间痛甚。常兼有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肌肤甲错或有瘀斑、瘀点,痛处常触及包块。舌青紫或有瘀斑,舌底脉络瘀曲,脉细涩。治遵“血实者宜决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大法。
化痰止痛
化痰止痛法在癌性疼痛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适用于痰浊流注,阻滞脏腑经络或结聚四肢百骸,经气不利而致的癌痛。中医学认为:肿瘤是癌痛的病理基础,而痰湿凝滞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正如朱丹溪所言:“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属痰证。”其亦言:“自热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囊,此为痞痛、噎膈、翻胃之次第也。”说明了痰浊与肿瘤及癌痛的关系。痰浊是水液代谢失调的产物,痰浊内停,聚而为瘤,阻碍气血运行而导致癌痛。临床症见:疼痛多为钝痛、隐痛、胀痛、木痛等。同时,伴有痰涎壅盛、呕吐痰浊、咽喉不利,舌苔厚腻,脉滑。治宜化痰通络,散结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