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是指从出生28天至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药物在他们体内的分布有异于成人,一是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二是血浆蛋白结合力的改变;三是体液分布的差异。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因此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都与成人不同。正是这些原因决定了婴幼儿用药绝不等于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症,也必须慎用补剂。如体虚夹湿热而有口臭、便秘、舌苔黄腻的患儿,应先用清热除湿的藿香、黄芩、黄连、薏苡仁、陈皮等,使热清湿化,然后再服调补中药;如平时易感冒、多汗,属于气虚的小儿,可服用补气固表的黄芪、太子参、白术等;如消瘦、面色萎黄、厌食、大便溏稀,属于脾虚,可选用健脾和胃消食的山药、茯苓、白术、白扁豆、稻芽等;若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质淡,属于气血两虚,可给予益气养血的黄芪、党参、当归、黄精、首乌、大枣等。总之,健康小儿一般不必进补,尤其婴幼儿更不宜乱补。
宜用药性平和的品种。
由于婴幼脏器娇嫩,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攻伐和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若为风热表证,当以辛凉解散表祛邪,以银翘散、桑菊饮为主。对外有表邪,内有火热之发热,仍以辛凉解表。顺其大热之势清而扬之,不宜用苦寒退热之品,以免闭遏邪气于里,攻伐正气;如属必用,则宜少量,中病即止。
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肝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风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宜选安全无毒的品种
一般中草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等复杂化学成分,而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如蟾酥婴幼服用过量可引起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发生恶心、呕吐,甚至心律失常、惊厥等症;朱砂中含有的硫化汞具有毒性,少量服用能解毒、安神、明目、安惊,然而超量服用或长期服用,机体受低浓度汞的作用,会出现齿龈肿胀、咽喉疼痛以及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因此婴幼儿宜选用低毒或药食两用(如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肉豆蔻、白芷、菊花、藿香、沙棘、山药、山楂、小茴香、麦芽、蒲公英、益智、淡竹叶、胖大海、金银花等)的中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