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5个关于中医的误区
误区一: 中医就是吃中药
对于中医的认识,其实很多人是从中药开始的。觉得中医就是吃中药,因为中药对人体的伤害相对比较小,所以人们才越来越喜欢中医。其实,中医并非只是吃中药,它还有很多的疗法。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非常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艾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误区二: 中药治病效果慢
一般情况下,大家只有在治疗慢性病或者调理身体时才选用中药,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中医的治病见效慢。其实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
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误区三: 西医治不好才会尝试中医
中医好像一直是个备胎,只有西医治不好的时候才会选择尝试中医,如果中医此时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误区四: 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成人,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误区五: 中医养生与年轻人无关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总觉得自己年轻力壮,身体各方面指标都很正常,中医养生离自己还很远。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医养生并非只是老年人的事,中医养生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喝中药有这3种喝法
1、温服
温服的中药是将熬好的中药放温之后在进行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2、热服
有些药物是需要热服的,这些中药一般都是治疗寒症所用的,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3、冷服
有些中药必须要等到放凉之后服用才会有疗效。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