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足见古人对阴阳辨证的重视。
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由于阴阳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余六纲,所以说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由于中医学中的阴阳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且已经有了许多具体的医学内容,如阳气、阴液、心阴、脾阳等,都是有实际内容的医学概念。所以,阴阳辨证又包含有具体的辨证内容,其主要者有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以及亡阳证、亡阴证等。此外,阳亢证、虚阳浮越证等,亦可是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所谓阴盛证实际是指实寒证,所谓阳盛证实际是指实热证。阳虚证即虚寒证,阴虚证即虚热证,其临床表现详见虚证。
1.阴盛证(实寒证)
实寒证是寒邪(阴邪)侵袭人体而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四肢欠温,面色苍白,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厚腻,脉迟或紧而有力。
2.阳盛证(实热证)
阳热之邪侵袭人体,由表入里所致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喜冷,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或神昏谵语,或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
3.亡阳证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点。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还可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由于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散,失却温煦、固摄、推动之能,故见冷汗、肢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息弱、脉微等垂危病状。
临床所见的亡阳证,一般是指心肾阳气虚脱。由于阴阳互根之理,故阳气衰微欲脱,可使阴液亦消亡。
4.亡阴证
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以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为证候特点。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由于阴液欲绝,或仍有火热阳邪内炽,故见汗出如油,脉细数疾,身灼烦渴,面赤唇焦等一派阴竭而阳热亢盛的证候。
亡阴所涉及的脏腑,常与心、肝、肾等有关,临床一般不再逐一区分。亡阴若救治不及,势必阳气亦随之而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