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出汗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是不明原因的大量出汗、或者你出汗明显比他人多那就要引起注意了,有可能你有“多汗症”,这种出汗是非生理性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多汗症的介绍。
“多汗”往往只是一些疾病的外在表现,引起多汗症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四种:
1、糖尿病
糖尿病的特征就是“三多一少”,其中出汗多就是病症之一。糖尿病如并发自主神经病变,就会出汗较多,尤其是上半身出汗多。患者由于糖代谢障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使汗腺分泌增加而出现皮肤潮湿多汗,血糖高导致代谢率增高也是多汗的原因之一。
2、甲状腺机能亢进
一般来说,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代谢增高,周围血流量增加,必然会促进肌体的散热,出现多汗症状。
3、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颤、四肢发凉等。但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4、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也有多汗现象,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多汗。
因此,莫名其妙的多汗既不要等闲视之,也不要过分紧张,首先要搞清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建议及时就诊,由医生做出诊断,以对症治疗。
多汗症
多汗症,祖国医学称汗症,有盗汗、自汗之分。时时出汗,不热不动也出者为自汗;夜间出汗,醒来即止为盗汗;恶寒战栗,汗出热退为战汗;大汗淋漓、虚冷困乏者为绝汗。
妇女更年期常阵发性出汗,属于自汗,结核病、风湿病患者常有盗汗,风寒感冒或感染患者的出汗情况可很复杂,如内伤虚损、气虚或阴虚、营卫不和等都可以有多汗的症状。
多汗症大多是由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恐怖、焦虑、愤怒所引起的。其机理有两种:一是由于神经损伤或由于感情冲动,使神经冲动增加,从而产生多汗;另一种是由于汗腺神经紧张性增加,使它对于正常强度的神经性和非神经性刺激的出汗反应增强。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退热,给患者开的解热镇痛药过多,输液速度过快,或一些化疗药引起的发热,以及采用“热疗”都可能发生多汗。如果长久时间大汗淋漓,汗出如油,阳气衰微,四肢厥冷,就应关注是否是危重之证,防止虚脱。
中医治疗多汗
针刺治疗
取双手“合谷穴”,用1.5寸长的毫针,快速进针5—7分深度,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轻轻捻转提插毫针3—4次,以加强针感。每日1次,连用5—8次。同法,足汗多者,取双足“三阴交穴”针刺,进针深度约1寸许。
常用食疗验方
中医治疗多汗,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治。
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
1、五味子,大枣,桃干,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2、生黄芪,大枣,浮小麦,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
3、黑豆,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适量乌梅、桃干,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4、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5、五味子、五倍子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
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
此外,血液的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偏低也会出现多汗,因此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输液中盐分也不能太少,饮食中应及时多摄入蛋白,如肉、蛋、奶等。调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物多能发汗,不宜多用。
出汗多是什么病?上面就为大家了相关的知识,当然,夏天适当的出汗对我们身体是有好处的,不能一热就开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