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
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元宵汤圆花样多
据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虾米等。还有菜馅元宵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
传统的制作方法,南方做汤圆,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
我们常见的元宵的吃法有两种:
吃法一:水煮
以水煮为主要方式,滑而不腻,受适人群甚广,可谓老幼皆宜之道。如今人们为了健康,又在水中添加了蔬菜汁、糖桂花、红玫瑰等,使水煮元宵的汤汁中营养素丰富,口味更美了。
吃法二:油炸
一般是软面的汤圆经小火慢炸。炸元宵虽然吃起来更加突出了鲜香的独特风味,可是更增加了油脂的摄入,热能的提高,更不宜多食用。
肉汤圆是元宵汤圆基本做法。或者用糯米制作 《软心红枣拔丝儿》,也可以非常好吃。原料取适量的糯米粉、红枣(按需投放多少)、白糖。做法:红枣去心 (或去超市直接买无心的红枣);
把糯米粉搅和水,做成面团团;把糯米团揪一小团塞到枣心里去,塞饱饱的,要吃多少红枣就塞多少颗;油入锅,中温时,把这些软心的红枣下去油炸;最后拔丝,把白糖倒入热油中融化,再把炸好的软心红枣下锅,裹上糖衣。
专家提醒,元宵汤圆无论怎样吃,都得注意不能多吃,糯米虽好,却不易消化,吃多了胃会不舒服。吃时最好食量减半,比如平时能吃四两米饭的,糯米吃二两就足够了。否则会由于糯米本身黏滞、不易消化,而引致胸腹胀满,这就得不偿失了。尤其是老人、儿童等肠胃功能本身很弱的人需要特别注意。
为了好吃润口,现在的元宵中大都加入了过多的油脂和糖分,很容易导致高血脂、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中老年朋友的血管内皮本来就比较脆弱,所以也更容易受损。
原本光滑平整的血管内皮受损后,就会变得像受洪水侵蚀的河堤表面一样坑坑洼洼,内皮细胞之间原本紧密的连接也变得疏松了。这时,血液中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等就会附着在不平整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阻碍血流的运行,影响血流供应心脏大脑,造成心脑供血不足。
专家提出,特殊人群最好少吃或不吃传统元宵,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一定要限量。春节期间很多暴饮暴食的人易患急性胃肠炎,多吃元宵会加重胃肠负担。
搭配蔬菜水果新花样
营养专家提出,元宵或汤圆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含有很高的碳水化合物,馅料主要以纯糖、果料等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豆沙、巧克力等,再加上比例不小的植物油或动物油,营养和热量都很高。
因此,即使在元宵节,元宵或汤圆都不能当做主食大量吃,同时应与维生素、纤维素含量丰富的蔬菜、水果搭配食用可均衡营养并助消化;少吃主食、点心和肉类以减少酸性食物量;对于消化功能弱、容易积食的人,元宵只可当甜点,要做到浅尝辄止。
首先在选购(或自制)元宵时,不同的口味都可以选一点混合食用,这样既可以满足口味需求,与此同时又能更好的使原料中的营养成分互相补充,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元宵的营养价值。
其次是要元宵最好现吃现买(现制),剩余的元宵一定要放入冰箱内保存,保存时间还不宜过久。
另外,元宵选购一定要新鲜,色泽不正的一定不要选购食用(另有论述)。还要提示有关血糖异常的朋友,见到甜味剂的元宵,就感到可是解决了口福,痛快的爽着,其实这样是不利于血糖稳定的,你要很好的考虑不是没有糖就行了。
还有米粉的重量,馅心内含食品的碳水化合物及油脂,需要继续坚持碳水化合物的总量控制,与此要晓得有的甜味剂会增加血粘稠度,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要保证头脑清醒,把握好“度”更为宜。
不宜再吃的元宵
原因是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的缘故。呈粉红色的红酵母菌菌落,它污染糯米粉后,遇到适当的湿度、温度便大量繁殖,据测定红酵母菌苗繁殖的最佳条件是糯米粉的温度在20℃,含水量达40%--50%时,红酵母的数量在糯米粉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水煮元宵时则会出现粉红、黄褐斑点。红酵母数量再多,则呈红褐色。
温馨提示:
红酵母除能引起元宵变色外,还会使面粉、大米、玉米、豆粉、牛奶、水果、肉、泡菜等出现红变。元宵的色变,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和口感,元宵皮发硬粘性减弱,略带酸味,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不宜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