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因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的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影响氧气输送。主要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流失过多引起,治疗包括改善饮食、补充铁剂和治疗原发病。
1、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铁代谢异常,如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这种情况下,基因突变影响了铁的吸收和利用,导致铁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进而引发贫血。对于遗传性原因,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基因检测和针对性治疗。
2、环境因素
饮食不均衡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摄入富含铁的食物不足,如红肉、动物肝脏、豆类等,会导致体内铁储备减少。某些地区的土壤中铁含量低,也会影响农作物的铁含量,间接导致居民铁摄入不足。建议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并搭配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
3、生理因素
生理性需求增加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快速生长期的儿童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如果日常饮食无法满足需求,就容易发生贫血。女性月经期失血过多也会导致铁流失增加。针对这类人群,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必要时补充铁剂。
4、外伤与失血
急性或慢性失血会直接导致铁流失。急性失血如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慢性失血可能由溃疡、痔疮或胃肠道肿瘤引起。失血后应及时补充铁剂,并治疗原发病以防止进一步失血。
5、病理因素
某些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如慢性炎症、胃肠道疾病、肾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会改变铁的代谢途径,导致铁无法正常利用。胃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会影响铁的吸收。治疗原发病是缓解缺铁性贫血的关键。
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或静脉注射铁剂。
手术治疗:针对导致慢性失血的疾病,如胃溃疡、肠道肿瘤,需进行手术切除。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豆类,并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橙子、草莓以促进铁吸收。
运动与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贫血症状。避免过量饮茶和咖啡,因其中的鞣酸会影响铁的吸收。
缺铁性贫血的根源在于铁的缺乏,治疗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增加铁的摄入、改善吸收和治疗原发病。通过合理的饮食、药物和生活习惯调整,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是预防和缓解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