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疲劳、心悸、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后果,严重时还会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的一种常见贫血类型。其核心原因是体内铁元素不足,无法满足红细胞生成的需求,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可能增加缺铁性贫血的风险。家族中有贫血病史的人需特别注意饮食中铁的补充。
2、环境因素:长期生活在铁元素匮乏的地区,或饮食中铁含量不足,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不均衡的饮食习惯,如过度依赖加工食品,也会影响铁的摄入。
3、生理因素:女性在月经期、怀孕或哺乳期间,铁需求量增加,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儿童和青少年因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也较高。
4、外伤: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溃疡、痔疮等疾病,会持续造成铁的丢失,增加贫血的风险。
5、病理因素: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炎症性肠病等,会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贫血。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是常见的补铁方式,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铁剂适用于口服铁剂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2、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和豆类。同时,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有助于铁的吸收。
3、手术治疗:对于因慢性失血导致的贫血,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消化道溃疡需进行内镜下止血,痔疮需进行痔切除手术。
缺铁性贫血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避免缺铁性贫血进一步恶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