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
春暖花开,正是采集野菜的好时节,但由于很多市民对野菜认识有限,常因误食野菜而引起中毒,采食生长在城市垃圾堆或者被污染的河道附近的野菜,也会引发中毒;加上春季虫卵滋生,野菜洗涤不彻底,就容易造成腹泻;最后提醒过敏体质以及平常服止痛药、磺胺药的朋友,吃野菜时应当慎重。
四季豆中毒
四季豆俗称刀豆、芸豆。生的四季豆中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彻底加热可破坏这两种有毒物质。若加热不彻底,毒素留存极易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吃后0.5-5小时便会发病,先是胃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头痛和发热等症状。一般入院治疗一两天便可痊愈,鲜见有死亡者。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四季豆是一种四季都能吃到的蔬菜,因此四季豆中毒一年四季均会发生。正确烹调是充分加热、彻底炒熟,使豆棍由支挺变为焉弱,颜色由鲜绿色变为暗绿,吃起来无豆腥味。有的人喜欢食用前先用开水烫,再用油锅爆炒,如果两度加热均不彻底,达不到煮熟、煮透、煮变色的要求,未能将毒素分解殆尽,引起食物中毒。消费者在外用餐时,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若发现上桌的四季豆色彩鲜绿,则要先浅尝一口,没有臭青等异味时,方可放心食用。
河豚鱼
几乎所有种类的河豚都含河豚毒素(TTX),它是一种神经毒素,人食入豚毒0.5mg-3mg就能致死。毒素耐热,100℃8小时都不被破坏,120℃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有人测定过河豚毒素的毒性,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
河豚毒性大小,与它的生殖周期也有关系。晚春初夏怀卵的河豚毒性最大,这种毒素能使人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对于河豚鱼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发生中毒以后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尽快使毒物排出,并对症治疗,国内外都有吃河豚丧命的报道。预防河豚鱼中毒,首先要认识到河豚鱼有毒,并能识别其形状,以防误食中毒。《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市民在外出消费或采购食品时,发现市场中出售河豚鱼的,应立即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联系,避免误食河豚鱼。
野蘑菇
每年春季,毒蘑菇生长旺盛,是引起毒菇中毒的高发季节。每年均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因采食野蘑菇中毒甚至丧命。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市民珍惜生命,提高警惕,切勿采食野蘑菇。我国已知食用蘑菇种类约有700多种,大多数美味可口的种类仍处于野生状态。同时,毒蘑菇资源也非常丰富,多达190多种,以广东等地毒蘑菇种类最多。据介绍,毒蘑菇与食用菇没有明显区别,仅凭肉眼难以鉴别,容易因误食而造成重大食物中毒,误食毒蘑菇中毒症状严重,死亡率极高。毒蘑菇生长在潮湿的山地、林地、草地、路边,尤其是雨后易生长。市民不要采摘食用这类野生的蘑菇,以避免出现重大的食物中毒。
扁豆中毒
扁豆因地区不同又叫芸豆角、菜豆、刀豆、四季豆,是人们普遍食用的蔬菜。扁豆豆荚含皂素,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性,可引起出血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加热100℃,经30分钟以上,可破坏毒性;豆粒中含血细胞凝集素,具有血细胞凝集作用。菜豆放置过久,尚可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症。这些毒素在持续加热下可被破坏。如在烹调扁豆时没有熟透,就会造成中毒;一般中毒发生在进食后l~5小时内,快者数分钟,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病程1~2天,预后良好。轻度中毒不必治疗,可自行恢复;吐泻严重时可静滴葡萄糖盐水和维生素C,促进皂素排泄,纠正脱水。市民在食用时尽可能挑选嫩扁豆食用,因扁豆长得越老,皂素就越多。久放的扁豆不宜食用。食用前摘净扁的两端及荚丝,因这些部位所含毒素最多。烹调扁豆时应使其熟透,以破坏其毒素,一般说来,红烧扁豆比急炒扁豆食用要安全得多。
发芽马铃薯
马铃薯又称土豆、山药蛋、洋山芋,是我国家庭常用的蔬菜,很多农民家里都会储存一些,随吃随做。时间稍长,土豆表面会长出绿芽。马铃薯营养丰富,但内含有龙葵碱,但未成熟马铃薯和发芽马铃薯含龙葵碱较高,进食后极易中毒。食用0.2克-0.4克即可引起中毒,数10分钟或数小时之内即可发病,患者首先感到咽喉部瘙痒、烧灼,上腹部烧灼、发热或疼痛,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到了春季生芽的马铃薯较多,对发芽多、皮肉变色的马铃薯不可食用。芽较少者,可挖去芽及芽眼周围部分,烹调时加适量醋,烧熟、煮透再食用,也可烹调前用水浸泡半小时,烹调时可加少量醋,有助于减少龙葵碱,避免中毒。市民购买时要适量,土豆保存要得当,防止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