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表明,一个普通人在谈话的时候,平均每10分钟要说3个谎话。”这就是美剧《别对我说谎》的经典台词,这部剧所讲的故事是如此不可思议:看着你的眼睛,观察你的小动作,听你的声音,和你握手……Lightman博士就会知道你是否在说谎,以及为什么说谎。怎么样,是不是很厉害!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解释的。
测谎仪可信不可信?
测谎是一门科学,测谎仪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测试仪器,即多参量心理测试仪,是综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电子学以及其它应用科学技术而成的。其工作原理在于:人在说谎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瞳孔、皮肤电等),而这些生理变化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测谎仪可以通过记录这些细微的生理反应来判断人是否说谎。
从1921年John Larson发明并使用了世界上第一个测谎仪开始,人们对于测谎仪的研究从未停止,当今的测谎仪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主要集中对血流量压力、呼吸和汗液分泌三大基本生理功能的监测,只不过在技术上更先进一些。
近几年,美国用热成像方法,监测眼部的血流量在压力下的变化来进行测谎,还有就是利用功能磁共振现象(fMRI),研究人员利用fMRI影像观察说真话与谎言时大脑区域活动情况的不同,从而判断人是否在说谎。
那么,这些测谎技术真的可以识破谎言,让人无所遁形吗?
尽管测谎技术在实践应用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关于测谎技术的准确性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我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测谎技术只能有限度的识破谎言,理由如下:
尽管测谎仪在收集数据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测谎仪的运用还受到操作员的经验、科学测试的程序、被测人员的个性因素以及测谎时周围的环境的影响。
从 操作人员来说,测验的数据、测验程序的掌控、测验问题的设计等都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和专业性(目前世界上有资质的操作人员并不多),测谎结果的可靠性和操作员息息相关。操作人员的经验越丰富,准确率就越高。另外,测谎仪是客观的,但是对于结果的评价却是主观的,既然是主观的就一定有可能犯错的。
从被测人员来说,如果个性比较容易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无辜的人也很容易被误判为说谎者。就像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专门致力于研究测试对象撒谎时的行为信号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所言:“最难以对付的是找出那些惊慌失措的怀疑对象,而他们恰恰又是没有说谎的人”。
从测试环境来说,温度、湿度、噪音、紧张的气氛等,都会影响被测人员的状态,测谎技术只有在被测人员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准确率才比较高。
总之,测谎仪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正确运用测谎技术,发挥其积极的效应,当时不能盲目信服和依赖。
说谎时的小秘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如何借助一些小技巧来戳穿谎言呢?其实,不同的撒谎者总会暴露出相似的破绽。身体语言约占我们日常沟通信息量的55%,而且身体更多的受无意识控制,因此,我们可以从谈话者的一些身体语言中发现人在说谎时的小秘密,作为辨别谎言的参考。
1.僵硬或乱动的上身
人在说谎的时候,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谎言,因此,很容易矫枉过正。为了防止身体由于谎言而显得坐立不安,他们会努力压抑身体的冲动,反而显得非常的僵硬、局促。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压制住,小动作会不断,比如说人们会揉眼睛、摸脖子,并且眼睛会看向两侧,手总是一种无处安放的感觉。
2.遮挡嘴的手
说谎者,通常会不自觉的用手指或者是拳头来遮挡嘴巴,有的人也会假装咳嗽来演示自己遮嘴的动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用手捂嘴,是身体下意识的在抑制自己所说的谎话,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比如说有人一边说非常喜欢你今天的发型,一边捂着嘴,很有可能他内心是不太喜欢你今天的这个发型的,碍于面子,所以说了一句善意的谎言。
3.假笑
研究表明,当人们撒谎时,会用假笑来演示自己内心的慌张。据说,真是的微笑是不能伪装的,人必须要感受到快乐的情绪,才能做出真正的微笑。真正的微笑,人的眼睛周围会出现鱼尾纹,眼睛附近的皮肤会聚在一起,整个面部看起来非常的协调。
4.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人们在说谎时,研究会有很多细微的动作。比如说,人在说谎时,眼睛会先向上,然后向右看,人们在说谎时,眨眼的速度会非常快,人们在说谎时,还会遮住眼睛,当你让老公做饭时,他在回答是的同时,却揉了揉眼睛,很有可能这是个善意的谎言。当然说谎时,为了让你更加相信他所说的,会有比平时更多的眼神接触。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微表情,也是需要放到一定的现实情境中,才能奏效的,如果有些人是天然呆,很有可能经常表现出上述的各种情形。想要戳穿对方的谎言,就要在平时观察他的常规反应,再对应上述的一些微表情,才能辨别真伪。
最后,我想说,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很难找到一个从来没有说过谎话的人,说谎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事情。比如面对不好看的女生,你也会说“你长得真美”,即使对方送的礼物自己不是很满意,你也会说“我非常喜欢,谢谢你”……诸如此类的善意的谎言无可厚非,我们没有必要事事较真,一定要问个究竟。
而且,我再次重申,上述的技巧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帮助人们识别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