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一:越来越不自信
杨先生,34岁,博士,外企高级职员,考上博士后,就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伴侣,也见了不少,对身高和女方的工作要求较高。但是常常是他看上了别人,别人没看上他。女孩觉得他可以考虑,他又觉得对方不合乎自己的要求。
杨先生将婚姻看成自己成功的一部分,所以现在婚恋这个问题也成为他特别大的包袱,朋友和家人对这个问题也越来变得越敏感,问也不对,不问也不对,问他会烦,不问他会觉得不被关心。为排解压力,杨先生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经常失眠,最近他还觉得自己有点脱发,工作精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专家说,有的被动单身者如果长期单身,可能会在自我认知层面上出现不自信和否定自我的情况。有的人可能连日常的梳妆打扮都懒于进行了。
专家认为,有的单身者因为家庭方面的施压会把注意力专注在工作和学习上,将婚姻的需要埋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被埋起来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家庭的承受力也受到严峻的考验。
症状二:心理失衡
湘先生已经38岁了,但是自理能力很差,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照顾非常无微不至,控制得也非常多。湘先生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但自己的个性又不成熟,思想相对简单,人际交往能力差。长期单身生活,让他有一定程度的抑郁倾向,他曾找心理咨询,服用抗郁药物,当内心有压力的时候,会自言自语,大声地对镜子斥责别人等。
专家说,自己的同学和同事都开始成家立业,有儿有女,而自己却还一个人漂泊,没有一个自己的小家,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承受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因为是来自外界,他们无法控制,而这些外界的压力导致他们无法真正专注自己的需要,自己没有结婚不再是自己个人的事,有时成为了家庭的耻辱,成了对父母的不孝,成了亲朋好友的负担,这样的压力无从排解,工作的成功,事业的成功都无法达到让父母或自己最亲近的人减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因此失眠、焦虑、抑郁等。
症状三:缺乏责任感
林先生今年33岁了,是一家IT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大学期间谈了一个女朋友,两人相恋四年,正当林先生准备向女朋友求婚时,谁知女朋友告诉他自己已爱上了别人。林先生因此遭受很大打击,甚至曾经想到过死。
从此,林先生对爱情、婚姻都失去了信心,于是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与不同女孩交往,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爱情、婚姻对于现在的他都没有任何意义。
专家说,当被动单身者的内心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其中一部分人可能会走向另一个发泄极端,经常呼朋引伴带着宣泄性质地疯,但是内心并不快乐,有的甚至会性伴多且紊乱。
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单身族因为早已脱离父母为主体的家庭,又长时间未能进入与伴侣组成的新家庭,因此很容易出现缺少责任感、不愿意承担相对社会责任的情况。有的人以一个高尚的名义选择单身,很可能就是内心对承担责任怀有恐惧。不需要负责任的另一个极端就是缺少约束。
症状四:交际能力下降
今年30岁的陶女士,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一直都没有时间谈恋爱,父母着急给她介绍过几个人选,都因为自己太忙最后无疾而终。陶女士的终身问题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被家人指责,这种压力造成身体方面的诸多反应,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特别容易生病。今年圣诞节,自己的同学们、朋友们都相约去玩,而陶女士一个人呆在家里,突然就发烧了,而且感觉挺憋闷的,当别人建议她去做心理咨询时,她说自己能扛,没问题。现在陶女士的母亲已经得了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陶女士现在连家都不想回了,“我妈妈发疯的时候,真的是太可怕了,我觉得这个家都没法呆了。”
专家说,长期的单身生活,可能会使被动单身者因为自卑而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往,但是这样就会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专家认为,长期单身的人会对亲密关系有不安全感,导致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时界限的过度敏感、防范心理过重,家庭内外亲密的关系遭到损伤。由于亲人朋友会关注单身者的婚姻状况,有可能会被单身者列为减少交往频率的人,导致支持系统受损。使其交往能力进一步下降,找到合适伴侣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
专家建议
自我接纳是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最好方式
专家建议存在心理焦虑的单身者尽可能地让自己处在一种舒适氛围的环境中。比如房间的布置,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柔软的感觉,利用一些柔和的色彩或者触感柔软的物品。因为柔和的色彩会让人容易平静,而触感柔软的东西会让人有安全感。同时平时可以跟一些自己喜欢的朋友在一块聊聊天。慢慢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
并且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形象。比如去换个发型,有时候就可以很容易改变一个人的心情;下班回家换条线路,可能就会发现周围有很多有意思的事物;节假日可以去旅游,在旅途上和不一样的人进行交流。“关键是从自己身边能做的事情做起”。
专家建议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的标准,都应当慢慢降低。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单身人士,应当适度地参加一些放松活动,多参加体育活动,培养自信。对别人要求过高者,要能够接受生活和他人的缺陷,不要刻意追求完美和极致。
妙招教你如何打开心结?
名人想不开抑郁了,某明星想不开自杀了……生活中“想不开”似乎处处都有。小小的心结打不开,后果真有那么严重吗?其实,许多常见的心理疾病,如焦虑障碍、社交恐惧、考前焦虑、抑郁、躁狂等,其起因都离不了“想不开”,而偏头痛、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等这些生理病症也夹杂“想不开”的因素。“想不开”到底是怎样一个心魔呢?
遇事多看积极面
认知疗法是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但也其原理也可以用于自身调整。
想多了的人要找证据驳倒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李婷已经给丈夫贴上了“偏心眼”的标签,现在可以找一些相反的证据来驳倒自己,比如老公到自己娘家很勤快,回婆家却很懒。
想少了的人要不断提醒自己,结果其实还有其他的可能。火柴在衣袋里燃起来了,还好里面没有火药;手指扎了刺,感谢上帝没扎在眼睛里……
想坏了的人要寻找事物的积极面。经过聪明人的点拨,老太太终于醒悟:雨天好卖伞,晴天好晒盐,两个儿子都不用愁。
看法决定心理健康
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同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在当今最流行的心理治疗流派之一——认知疗法的专家们看来,人心理问题的形成分三步:诱因(家庭冲突、感情破裂、事业受挫、人际失和),不合理的信念(对诱因的错误理解),结果(不好的行为和情绪)。其中,不合理信念就是症结所在,用认知疗法的核心思想来说,就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世界对待你的方式”。而“想不开”,就是其中占主导作用的不合理信念。
实际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是常事,本无可非议的。而我们应对挫折的过程,也是停下来深刻反省、锻炼自己思维和情商的契机,而想开后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行动力更是值得鼓励。然而,如果想不开的表现过长,比如有“活着一点意义都没有、不如自杀”这样的想法持续了两周以上,那么就要考虑抑郁症了。
着名认知治疗师韦斯勒把常见的“想不开”概括为三种。
想多了。也就是以偏概全,揪住一点纰漏就把事情全盘推翻。李婷与老公经过六年感情洗礼,终于走进婚姻殿堂,却因婆家婚宴排错了座位就心生郁结,婚后老公就离不了“偏心眼”的评价。
想少了。也就是一根筋,什么事都非黑即白、没有回旋的余地。在网络上,有个被丈夫和“小三”气得自杀的女子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专家分析,她的问题就是把生活的全部赌注压在了感情上。
想坏了。事情有两面,却只想到糟糕的一面。从前有个爱操心的老婆婆,她的大儿子卖伞,小儿子晒盐,于是晴天老太太就为大儿子发愁,雨天就为小儿子发愁,所以每天都高兴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