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正视早恋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青少年的性行为已经很少了,但在中国,这样的数字着实让人震惊和焦虑。早恋所导致的性行为提前现象令人担忧。但实际上,任何对于“少年性乱”的恐慌,实在是杞人忧天。欧美国家的少年到16岁的时候,性交过的比例往往超过一半,可是他们的国家就因此不发达了?他们的人民就不幸福了?他们的青少年就“一代不如一代”吗?
对于青少年人们最担心的就是一旦早恋他们就会走上性行为的“直通车”,因此,早恋问题一度让很多家长望而生畏。可是我们的统计分析却发现了相反的情况。少男对于异性交往的知识越多、越是赞成在学校中开展性教育、在调查之前的一年中谈论爱情(而不是谈性)的次数越多,那么,他们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进一步来看,如果少男爱上仅仅一个异性,如果他爱上的异性中,只有一个后来成为他的恋人,那么他们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是说,少男的专一的爱情不仅不是性行为的推动力,反而是抑制力。
这种对早恋问题引发的性行为的抑制力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真爱的力量。一个男人如果仅仅爱一个女人,那么她就是他的唯一。套用网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在世界看来,你只是一个少女;但是在我看来,你就是整个世界。因此,他必然会充分地尊重她、珍惜她、爱护她,就更加不可能发生那种很可能给她带来不利后果的性行为。其实,普天下相爱的成年男女,直到垂垂老矣,不都是这样来产生和维系自己的幸福吗?只不过人们常常被“早恋恐慌”蒙住了双眼,忘记了少男少女其实也不得不遵循这个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
早恋产生的几个原因
倾慕型。这是很多早恋发生的重要原因,因为某个方面对对方倾慕而产生好感。对对方由喜欢到爱恋的类型的早恋最常见于学生中间了。即青少年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根据喜欢对象的不同,又可归纳成:仪表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早恋;专长型,就是因为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而产生的早恋;品性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而产生的早恋。
好奇型。对于事情的模糊认识而诱发对异性的好感。因为对异性的某个部位或者特征有猎奇的心理产生的早恋。即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
兴奋型。这种情况是很多早恋出现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感觉和对方在一起简直就是愉悦的事情,由此经常在一起产生的早恋。即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早恋现象。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早恋。
父母该怎么对待
不必大动干戈。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迹象,不应搅的无人不知的样子,大动干戈的作法只会适得其反。首先,父母不要大惊小怪,如临大敌,要放下过度焦虑,不要一说早恋就立刻联想到成绩下降,性关系等。所谓“早恋”往往只是异性间的好感和欣赏,只要加以良好的引导,甚至会成为孩子个性成长和学习进步的动力。
理解孩子的行为。父母只有表现出早恋的足够理解,才能让孩子和你袒露内心的想法。家长可以和孩子说说自己第一次恋爱的经历,恋爱的挫折等。即使孩子不告诉父母自己的事情,父母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有益的教导传递给了孩子。此外,父母可以借着电视情节、新闻事件,貌似不经意地谈起早恋的问题,此时孩子往往会竖起耳朵听,当他们发现父母对这个问题是可接纳的,对父母有了信任,就有可能说出自己的恋爱经历和存在的困扰。
杜绝性行为。这一点尤其要向孩子传送,不能过早有性行为。无论是否说破早恋问题,进入青春期,父母都要向孩子坚定地传递一个原则:绝对不能发生性行为。在当今性泛滥的社会,强调这些对于保护孩子的身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