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重视体检,但不重视体检报告上的数据:要不事不关己,认为体检过程比结果重要;要不似懂非懂,对指标的含义一头雾水。医生提醒,陷入“体检后误区”者一定要重视看体检报告。
误区一 不懂体检报告无所谓别麻烦医生
体检后要认真阅读体检报告,了解自己的需求,查看报告是否提示了某方面的问题,是否有警告标志。“看体检报告不只是看字面上的数据,还要看字面下的含义。即便没查出什么问题,也不代表你很健康!”
专家指出,看体检报告不只是看有没有病,还要看有没有得病的风险。报告是静态的,人是动态的。体检反映的只是当下的状况,即使数据在正常范围内,但并没有反映其上升或下降趋势。
因此,拿到检查结果应该积极咨询医生,并将个人的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医生,积极配合体检中心的健康管理。医生不仅可以结合你个人的生活习惯、家族遗传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来分析、提醒你,给你有用的建议,还能告诉你,你所检查的项目是不是齐全。
误区二 数据在正常范围内代表身体没问题
“指标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绝对正常。”专家指出,目前,大部分体检指标的设定是根据疾病标准而非健康标准来定,换句话说,体检指标正常只能说明身体状况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却不能说明身体是健康的。
此外,指标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血脂、胆固醇指标的正常值标准仅仅针对健康人群,但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这样的数据可能就是一个危险的状态。”
也就是说,未查出问题者切勿大意:若身体不舒服可向医生咨询,考虑检查项目是否有偏漏、是否该增加检查项目;此外,在医生建议下继续保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让身体更健康。同时,可将个人及家庭每年的体检报告保存好,建立属于自己和家庭的“健康档案”。
误区三 数据与参考值不同肯定有病了
“指标数据不在正常值内,也不代表一定有病,例如你休息不好转氨酶会增高。”专家指出,体检指标的数据是统计学根据大样本定的通用指标,没有包括“小概率”事件。所以广义来讲是一个提示性指标,并不是所谓“金标准”的诊断指标。尤其内分泌指标总是随着个人生活习惯、身体状态、环境而不断波动,需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才能确诊。
当然,已查出问题者须做好随诊,需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复诊,分析比对所有检查结果才可确诊;确诊后若需治疗,应及时就医勿拖延。
误区四 体检单说身体异常赶紧自己抓药
“自己抓药,可能偶尔会撞对,但更多时候会耽误病情。”专家指出,体检指标间具有相关性,比如指标显示肝功能不正常,但患者并不知肝功能与哪些其他器官功能(指标)相关,不知引起异常的原因是什么,故用药只治标不治本,并不是有针对性的治疗。“指标所描述的状态以及相关指标,只有医生才能看得出来,非专业人士不要自作主张买药。”
最好接受医生与专业管理中心的指导,从心理、运动、营养、睡眠、食物链、环境、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八方面进行“健康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