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炭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致的一种罕见的细菌性疾病,通常发生于动物身上,但也可感染人类。它有三种类别:吸入性、肠道性及皮肤性。吸入性炭疽非常罕见,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相似,在发病后二至六日后会呼吸困难,继而休克死亡。肠炭疽病的症状如严重的食物中毒。皮肤性炭疽通常呈现无痛溃疡,中央部分黑色,附近淋巴腺肿胀,是最常见的类别。
由于炭疽杆菌生存于郊野及动物群,所以染病者均限于兽医、畜牧及野外工作等人士,一般旅客无须担心。另外,炭疽菌可能在生物战中被使用,但要将它制成极细的雾化微粒,过程相当困难,需要高度专门技术及特别仪器才能做到。
炭疽杆菌病毒通常在泥土中及羊、牛、马身上发现。人类可经接触受感染的动物及其产品,或吸入炭疽孢子,而受到感染。炭疽病不会经人传播给其他人。
二、炭疽的传染源有哪些?
炭疽的传染源是患炭疽病的草食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最易感的小家畜是绵羊和山羊,以及牛、鹿和马等。这类动物的炭疽感染经过是很快的,羊一经感染,常为闪电型突然死亡,多死于败血症。病死动物的血液和尸体中含有大量炭疽芽胞杆菌,因此未经任何消毒处理的尸体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源。因炭疽死亡的兽尸和濒死时的分泌物、排泄物更会污染土壤和水草,炭疽芽胞杆菌的长期存活可造成持久性疫源地,对人、畜形成长期危害。
被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土壤和水草也是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的直接来源。同时严重污染的地区,炭疽芽胞杆菌可随风尘和水流而造成扩散,从而引起动物和人间散在病例的发生。
三、人间炭疽的来源及感染途径有哪些?
人间炭疽来源主要是:直接接触如解剖、剥食因炭疽死亡的动物或患病动物;误食炭疽病、死畜肉类;吸入炭疽芽胞的气溶胶以及施放炭疽芽胞杆菌等细菌战剂等而感染。
具体来说,炭疽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经皮肤感染,即炭疽杆菌通过被切开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导致感染,这种传播形式占炭疽病例总数的95%左右。二是经消化道感染,即食用炭疽病畜或被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未煮熟的肉类或带有炭疽杆菌的其他食物、水等而感染。三是经呼吸道感染,即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空气或带有芽胞的尘埃粒子而感染,这一途径也是最为危险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如1979年在前苏联的一个军事部门曾不慎把炭疽杆菌芽胞散播到空气中,结果导致68人发病死亡。
四不同种族、地区的人群炭疽感染情况是否有差异?
人对炭疽的易感性无种族、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无论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发病,病人可小至2月龄大至80岁,这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的多少。一般而言,成年男人为农牧业主要劳动力,故发病一般以青壮年为多,男女之比为7:1,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以老年和儿童为主要感染对象的。
五、人感染炭疽的潜伏期有多长?
炭疽的潜伏期长短不一,视炭疽感染型别而有差异,一般为3~5天,亦有短至数小时或长达十余天者。
炭疽有哪些临床类型?其临床表现如何?
临床上常依感染途径不同分为体表感染型、经口感染型和吸入感染型三种,脑膜炎型炭疽和炭疽败血症则往往是以上三型的继发症。
(一)体表感染型炭疽:本型最为多见,又称为皮肤炭疽。起病时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的感染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常有淋巴结及附近淋巴腺炎。数日后,形成大面积溃疡,组织坏死,全身症状明显,或有高热、寒战、严重者可续发败血症。
(二)经口感染型炭疽:又称肠炭疽。食用感染了炭疽热杆菌,且没有煮熟的肉类是此类炭疽热的主要传播渠道。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有的患者肠粘膜坏死,出现便血症状。肠型炭疽患者最终往往死于大出血、电解液失调,以及并发性休克。其病死率约为25%以上。
(三)吸入感染型:又称肺炭疽。在《传染病防治法》中此病的处理与甲类传染病一样。本病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病入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常见胸腔积液。X光透视可见肺门纵隔增厚。若鼻腔膜损伤,亦可引起原发性炭疽脑膜炎,起病急,常有剧烈头痛或错迷表现。此型预后不良,病死率可达30%以上。
(四)脑膜炎型炭疽:此型一般为继发性或并发症,而皮肤型炭疽合并脑膜炎者少见,约少于5%;原发性脑膜炎(无特异感染途径)的病例也有报告,可能系鼻咽腔损伤,吸入的炭疽芽胞直接经此处进入血液至脑而发病。此型炭疽起病急剧,有剧烈头痛、呕吐、不安等表现,继之可发生谵妄、昏迷及死亡。大多数病人有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候。病程很快,常于2~4天内迅速死亡。
(五)炭疽败血症:多数为继发,也可能直接发生。严重的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和高热、寒战表现甚至感染性休克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有出血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随后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皮肤炭疽应与疖、痈、蜂窝组织炎、土拉弗氏菌病、腺鼠疫、Milker氏结节等相区别,后者大多有疼痛,压痛明显,常有化脓,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均为阴性。肺炭疽应注意与流感、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鼠疫等相鉴别,应以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查结果为主。肠炭疽应与肠炎、痢疾、急腹症相鉴别,应以实验诊断为主要依据。
炭疽病人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一是隔离:炭疽病人特别是肺炭疽患者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二是治疗:治疗开始前,首先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之用。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同时采取以抗休克、抗DIC为主的疗法,并根据情况辅以适当的对症治疗措施。
三是被病人污染环境的消毒处理:病人的废弃物品必须焚毁,其他所有受到污染的物品也尽可能焚毁。污染的环境和不能焚毁的物品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的环境应行终末消毒。
四是病人尸体处理: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然后火化。
如何治疗炭疽病人?
一旦确诊为炭疽病人,应立即、足量、全程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抗生素。成人一般剂量为160万~320万u,分2~4次肌注。治疗肺炭疽、败血症型炭疽或脑膜炎型炭疽的病人时,剂量可增至每日1000万u以上,并行静脉滴注。不能使用青霉素的病人,或万一出现耐青霉素菌株,则首先考虑采用氯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然后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的结果,选取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强力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均可使用。4~7天后可视病情好转减量。
皮肤炭疽患部可外敷红霉素或金霉素软膏,严禁切开引流或切除,也不可挤压。此外,还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如进行抗休克与DIC治疗,预防心功能不全、使用炭疽抗毒素以及其他对症和支持治疗方法。
如何处理炭疽疫情和其他有关突发事件?
采取预防措施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或畜群。以下几点是防制炭疽的主要内容:
炭疽病人或动物的尸体必须彻底焚化火化。
感染和污染材料须彻底消毒。
流行区的敏感动物和易感人群应进行预防接种。
对疫区内和突发事件中的密切接触者给予预防服药。
必要时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宣布对疫区进行封锁。
加强个人防护,个人在接触可疑动物或物品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穿胶鞋等。一经发现可疑炭疽邮寄品等,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请专业人员处理或密封后交有关部门鉴定。另外,在发生炭疽疫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对被污染的环境给予消毒处理,力求迅速扑灭,防止疫情扩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