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被科学界视为雄性短寿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配偶竞争论,即雄性为了获得繁衍机会,就必须争夺雌性,这就意味着雄性必须经历更大的配偶竞争压力,其代价就是寿命的损耗。相反,雌性则不必承受这种压力。
如果这个理论正确,那么遵循“一夫多妻制”的动物肯定会有明显的雄性短寿现象,而在“一夫一妻制”中,雌性和雄性的寿命应该不会有明显差异。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是否正确,英国和印度两位科学家设计实验,并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发表论文,试图证实“配偶竞争”对雄性寿命的影响效果。这两位科学家一位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提姆·克拉顿·布罗克,另一位是在印度班加罗尔市科学研究所的卡维塔·艾斯瓦拉。
试验的基本思路是比较在“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中,前者的寿命是否更短,衰老更快。
他们收集的35种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数据,正如预想的一样,在19种“一夫多妻制”动物中,雄性在生命的各阶段死亡率都比雌性要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的差值也越来越大,即雄性的死亡率比雌性的死亡率越来越高,雄性的衰老进程越来越快。但是在“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中,却没有明显的差异。
克拉顿·布罗克表示,“如果一只雄性占有10只雌性伴侣,那么它随时随地都面临着来自其他9只雄性的威胁,它们虎视眈眈伺机抓住它的弱点,只要稍有闪失,就会立刻扑上来‘杀夫抢妻’。在这样残酷的形势下,每一个获胜的雌性‘接管者’就必须在一两个繁殖季节内完成全部受孕过程,分秒必争不容喘息,这显然是要付出寿命代价的。”
不过还有一个因素也不能忽略——动物的寿命还取决于外部环境因素,即天敌的多少、食物是否充足、身体健康状况等等。如果上述条件十分恶劣,所有动物都是不可能长寿的,那么生存的最大意义就是繁殖,而不是提高生命质量和进化。因此,外部环境的状况,自然要影响到寿命,环境越恶劣寿命越短。
但是,尽管环境因素的影响普适于所有物种的寿命,可是却不能解释存在于性别间的寿命差异问题。这也正是克拉顿-布罗克和艾斯瓦拉试图解答的问题。他们的实验最终希望找到一种物种:它的外部环境足够安全,没有天敌、食物充足、身体健康,然后再对比寿命问题是否依旧在性别间有差异。“而这个物种就是人类。”
克拉顿·布罗克认为,今天,男性短寿的现象恰恰表明了在人类进化史上,曾经占有统治地位的一夫多妻制(至今有些地区仍旧推行)给男性在进化过程中造成的影响。所以说,男人要想活得久一点,还是不要“妻妾成群”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