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孙思邈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他对于食疗养生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看法。这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食养疗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您是不是特别好奇呢?小编跟您一样,也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先食后药,食药并济
关于食养食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孙思邈提倡先食后药、食药并济。“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已,然后命药。”必须根据疾病的病因和所侵犯的脏腑,先用食物治疗,在食疗不愈的情况下,再用药物治疗。“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可见其对食物的重视。其首次记录了胡桃、越瓜、胡荽子、吴葵、白麻、青小豆、蕃荷菜、糯米、荞麦、熊肉等治疗疾病的食物,按本草书籍体例阐析性味、有毒、无毒、主治、功效等,有的尚简要论述采集时节、别名、炮制、食用方法,对禁忌证、过食所致副作用也有记载。其所收食物治病范围非常广泛,囊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诸科疾病,其中还不乏补虚、强身、美容之品,对现代饮食颇具参考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患者病后科学地选配食物,促进身体康复。孙思邈强调食疗的重要意义并非排除药疗,他认为食物、药物对于人体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不同,优势互补。“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认为食物是安身立命之本,而药物是扶危救疾之需。在具体应用上,要认识到食物性味平和,不伤人体正气,能安脏腑、资血气、祛病邪,应优先考虑。而药物性味刚烈且多偏颇,应慎重使用。所谓“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只有在人体有病,食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才用药物纠正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总之,从实际出发,药食并济,“药食两攻,则病无逃矣”。
均衡饮食,强调营养
全面摄取身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是现代营养学的中心思想,而《备急千金要方》中同样蕴含着均衡饮食、广泛摄取多种营养成分的观点。“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此之谓也。”各种各样的谷物、肉类、水果、蔬菜,其营养成分各不相同,要做到五谷、五肉、五果、五菜科学搭配和适量摄入,才能补养精气,养形生力,满足人体生命活动之需。此论述基本遵循《内经》的学术观点。孙思邈也注意“五畜”的补益作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就收载了50多条由五畜类制成的膳食方。他提出应当经常食用乳、酪、酥等制品的食物,“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骨,肌体润泽”。尤其提倡服食牛乳能“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强,润泽面目光悦,志气不衰”,明确指出了牛奶的营养价值。
简少清淡,多食素食
孙思邈提出饮食应有所节制,反对“贪味多餐,临盘大饱”,强调“食不可过饱”“饮不欲过多”,提倡少食多餐的科学饮食方法,提出“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他还提倡多食素食,少进荤腥。“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食啖鲑肴,务令简少”;“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他主张饮食荤素搭配,素食为主,多吃粮食、蔬菜等,如枸杞叶、冬葵、苋菜、冬瓜、黄瓜、越瓜(菜瓜)、荠菜、芜菁、莱菔、菘菜(白菜)、芥菜、苜蓿、葱、薤、韭、葫(大蒜)、紫苏、海藻、昆布、茼蒿、生姜、野苣(莴苣)、茗叶(茶叶)、茴香及芹菜等,大多是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很适合经常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