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在患者中常见到的内分泌疾病,困扰着很多人们,为慢性肾炎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尿毒症的危险,所以患者朋友们在患病期间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及早进行慢性肾炎治疗,治愈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加。
慢性肾炎在中医古籍中没有相应的名称。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水肿”、“虚劳”等范畴。与《黄帝内经》所载之风水、肾风等病名相近。前人对其病因的认识包括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多为察赋不足,饮食起居失调,以及七情过用,身劳过度和病后体衰等,这些因素会损伤人体正气,尤易损及脾、肺、肾三脏,使其阴阳失衡,机能失调。外邪乃风、寒、湿、热及疮毒等,乘虚侵袭人体,内外相引,阻塞气机,导致气化不行而发病。故其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正虚邪实。本虚主要在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及气、血、精、阴阳亏损,以脾肾亏损为主,尤以肾虚更为突出。首先,肾居下焦,内寓真阴真阳,推动水液循环流通,蒸腾布化以达三焦,并下及州都,主司膀肤开阖启闭,蓄津排浊。当肾气不足之时,气化不行,肾不主水,而发生水肿;其次,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如堤坝之居中以约制下焦水液而不使泛滥。若脾机不运,则水无所制而泛滥;又肾之蛰藏必藉土封,脾土不强,失去堤防封固之力,则精微易于走失漏泄,而见蛋白尿,肾气不足则造成脾不敛精,肾不固精,阴精耗损而导致肾阴虚。
同理,先天真阴不足,失于成形,代谢偏亢,则气的消耗增多,日久必耗伤肾气,故从病机演变来说无论阴损及气,还是气损及阴,日久必然发展成气阴两虚之证。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可涉及五脏之气阴,但以肾阴虚及其他脏器之气虚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