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位60多岁的退休女医师。退休前,是一个外科医师,不仅工作认真,为人正直,而且外貌也好。没想到,因此很受同行们嫉妒。领导也对我有偏见,本来该我做的手术后来也不用我了。
退休以后,闲下来没事可做,我就经常在丈夫和女儿面前翻来覆去地旧事重提,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丈夫和女儿都不愿听,说我说的是“陈芝麻烂谷子”,说我得了心理疾病。我自己从医近30年,得病自己还会不知道?他们分明是专门和我作对。
我还听女儿和别人说,不知为什么,我母亲退休后话太多了,越不让说,越唠叨个没完,除了过去在工作上遇到的事,连早点稀饭的浓淡也要指指点点。对我的穿戴从头评到脚,对我丈夫不常在家也非常不满,一再叮嘱我要严加管束,还让我追问丈夫每天的行踪。就是看电视,也不管不顾地充当画外解说,特别是画面上出现医院或医务人员工作的镜头时,她更是喋喋不休,给我们讲述起她过去做过的一例例手术,有时说得兴起,又是皮肤又是肌肉地讲起没完,直到别人嫌烦离开……
其实,这话女儿当我面也说过,说我人老话多。我也感到自己人老话多了。难道我真的成了让人烦的唠叨老太婆?这是为什么?我该怎么办?
您的读者 王玉莲
王玉莲朋友:
您好!您不用特别担心,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也是常理。人上了岁数,话多了,一般来说不算病,而属于心理年龄特征,就是说,这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人老话多过头了,整日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就属于心理障碍,就应该进行心理调整了。所谓人老话多过头了,主要表现为说话翻来覆去,凡事爱多嘴,在家中什么都看不上眼,都要说几句。好指点他人,对小辈生活的事不该管的也要管。常爱提起往事,津津乐道,爱炫耀过去的成绩,等等。
为什么人老容易话多呢?
总的说,人老话多是一种老年人回归心理的表现。所谓回归心理,就是迷恋过去,感觉过去比现在好,喜欢沉浸于过去的回忆之中,不愿意面对眼前的现实。随着生理机能的老化和社会参与性的降低,有些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就容易回归到过去的岁月,有时甚至会回归到儿童时代,表现出孩子般的心理。
在回归心理作用下,人老容易话多还有几个具体原因。
第一,这是老年人排除孤独的一种方式。人的健康心理需要经常接受丰富的环境刺激,而多数老人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原来从工作中所获得的刺激没有了,只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日常“小事”上。为排除寂寞,只好借助于唠叨。
第二,这是老年人对晚辈过度关注的表现。由于回归心理,老年人容易回首往事,就容易感慨良多,因而喜欢对晚辈进行传统教育,对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寄予厚望,从而表现出过分关切,近乎啰嗦。
第三,这是老年人心理指向内化的表现。老年人由于精力不足,许多事不能直接参与,这种人际关系的退缩,增加了他对自己的注意力。就是说,老年人心理能量更多指向内心,指向回忆、幻想以及富有意义的自我形象中。因此,就容易借助话语表白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四,这是老年人大脑退化的表现。老年人的大脑,总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血管硬化。因而,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讲话和情绪,而且语言缺乏逻辑,主次不分,或者话题无中心,重复。
第五,这是老年人记忆老化的表现。老年人对眼前的事情容易遗忘,这叫近事记忆不好,所以,对自己刚刚讲过的话很快就忘记了,于是,就容易总是重复同样的话。同时,老年人的远事记忆很好,对陈年往事记忆犹新,于是,容易津津乐道陈年旧事,不是炫耀,就是诉苦。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老话多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老年人要主动进行心理调节。
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对自己的心理,要自我了解。有了自我了解,就会主动自我调节。您能对自己人老话多有所觉察,就是自我调节的前提。自我心理调节的一个原则就是,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生活。比如您,就可以每天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忙碌之中感悟自己的存在。这样,就不会像过去那样闲着没事而话多了。这可以叫做家庭作业法。同时,还可以采取社会影响法。在您又开始反复重提旧事的时候,由丈夫提出去散步的要求,到外面的世界放松放松。老花眼吃什么食物好?另外,还可以采取活动替代法。比如,参加一些社区的公益活动,或者去老年大学,一起看看书,练练字,打打拳。生活充实了,就没时间唠叨了。
我自己这方面很有体验。由于读书写作越来越忙,除了心理咨询工作外,其余很少说话,更没工夫说闲话了。我还知道一位岁数更大的老人,80岁了还每天笔墨伺候,端坐桌前写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哪有工夫唠唠叨叨?
其次,也需要家人特别是晚辈积极给予心理支持。
首先是充分理解老人。晚辈要了解一些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理解老人。有了理解,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包容。其次是积极疏导老人。比如,鼓励老人学画画儿,练书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同时,多给老人找些事干,使老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最后是适当陪伴老人。比如,晚辈可以利用休闲时光陪同老人出游,既增加了亲子感情,又营造了家庭氛围。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取厌恶疗法,帮助老人心理调整。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家人也来一回唠唠叨叨,让老人为此感到厌烦,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唠叨,并主动调节控制。
如果老人特别爱回忆自己一生的成败得失,那么,做儿女的除了倾听外,不妨建议老人试着动笔写出来,留给后人。这既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不失为家庭的一笔精神财富。如果老人文化水平有限,晚辈人可以帮助整理。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她本人并没有多少文化,中医养生之道却硬是在儿女的帮助下,把自己几十年的坎坷人生写出来印成了书。这本书,既是一部很好的家史,也是老人家的精神财富,它使老人拥有一种成就感。不难想像,这样的老人还用得着每天唠叨往事吗?
如果您女儿看到这篇文章,我想一定会给您更好的帮助。不过,还是那句话,关键还得靠咱自己。您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