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护心脑血管的一道佳品—燕麦
据薛荣57岁的二儿子王清邦介绍,他家祖孙五代,现在共有29口人。他兄弟两个,大哥家有21口人,76岁的大哥王振清和81岁的大嫂张留分门另住,大哥的四个儿子也自立了锅灶。大哥的大儿子王宗营58岁,已是子孙满堂,孙女11岁,孙子2岁。王清邦跟母亲薛荣一起生活,家有8口人。“薛老太君”年轻时就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她勤劳善良,性格直爽,但脾气不好,见不得懒惰之人和浪费现象。现在虽然年过百岁了,还保持着老作风。除冬天外,一般都是6点多钟起床,把屋里、院里打扫一遍,然后帮助儿媳妇择菜做饭。还时常到村外割青草,回来用刀剁碎喂鸡。子孙们谁要是吃饭剩个小馍头,她就批评个没完,直到把馍头吃完了事。她对两个儿媳像对自己的亲闺女一样,既关心体贴又要求严格,儿媳做错了事,她当场教训,毫不迁就,弄得儿媳怕她三分。因此,大伙都叫她“薛老太君”。
两个儿媳“抢”婆婆
“娘,你年龄大了,歇会儿吧,这玉米俺来剥。”每到秋收,薛荣总要坚持和家人坐在一起剥玉米,81岁的大儿媳张留怕婆婆累着,关心地劝说婆婆。“娘,以后你就别再管这几只鸡了,也甭扫地了,割草剁草喂鸡和扫地的事我包了,你要是累坏了身子我可吃罪不起。”58岁的二儿媳赵恋每天总是跟婆婆抢着喂鸡、扫地。
“薛老太君”说起两个儿媳夸个不停,她说,儿媳比亲闺女待她还亲。
兄弟俩分家30多年来,大儿媳张留经常把婆婆挂在心上,虽然她自己要照顾孙子孙女,料理家务,还时常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老人家里看望婆婆,她每次做好吃的饭菜都要给婆婆端到家里。后来孙子孙女长大了,她和丈夫王振清经常到老人家,给婆婆说说话,拉拉家常,为婆婆解闷,还帮婆婆家干些杂活,说是分门另住,却像和婆婆一起生活一样。
2003年8月的一天,婆婆吃饭反胃呕吐,自己担心地说:“我恐怕是得了胃癌,活不久了。”儿子王清邦和孙子王向辉、孙女王蜜果,立即把老人拉到县人民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胃炎,没什么大问题,建议回乡医院治疗。老人在赵庄乡卫生院住了3天,当时已77岁的大儿媳张留和孙女王蜜果在医院老人病床前侍侯了3天。婆婆脾气急躁,打点滴时间长,按捺不住性子,就自己拔掉输水针头。张留就耐心地劝说婆婆,让医生把针头重新扎上,还为婆婆端屎端尿,照顾得无微不至。
二儿媳赵恋总怕婆婆营养跟不上,每天早上给婆婆烧碗鸡蛋茶端到床前。每逢婆婆头疼脑热,赵恋当即到村卫生室把医生叫到家里给婆婆看病。婆婆年龄大了,像小孩子似的不爱吃药,赵恋就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跪下来苦苦哀求,把药喂到婆婆嘴里。为了照顾老人夜里屙尿,赵恋把自己的床搬到老人的屋里,与婆婆床挨着床睡觉,数十年如一日,给婆婆端屎端尿,洗脚、梳头。
孙辈比着孝敬老人
“薛老太君”的“王家将”在父母的影响下,对老人孝顺一个比一个强。王振清的大儿子、大儿媳不但对81岁的母亲和76岁的父亲照顾得很好,对103岁的奶奶薛荣更是关爱有加。虽然他们是分门居住,但经常把老人挂在心上。每年都为父母和奶奶添衣服,生怕老人们热着冻着,还时常把三位老人叫到家里住上一段时间。逢年过节,把好吃的、好喝的送到三位老人手上。
王清邦的大儿媳路晓丽在村小学教书,平时忙于教学,一旦有空闲就回到家里,帮婆婆赵恋洗衣做饭。她对奶奶更好,只要进城就买奶奶爱吃的馄饨、鸡肝等。每逢婆婆赵恋走亲戚不在家,她就主动承担起给奶奶洗脚、梳头的任务。她风趣地对记者说:“我的婆婆是孝敬婆婆的榜样,我对婆婆的孝敬咋也超不过婆婆对她婆婆的孝敬。”
王清邦的女儿王蜜果丈夫家和娘家是一个村的。她是奶奶照顾长大的,从小就看到母亲对奶奶照顾非常周到,跟母亲学会了照顾老人的传统美德。出嫁后不仅对自己的公爹和婆婆孝敬,而且除了干好自己的家务外,总是抽空回娘家帮助母亲照顾奶奶。2004年5月的一天,奶奶头晕得厉害,王蜜果和弟媳路晓丽当即把奶奶送到县人民医院,CT检查的结果,奶奶得了轻度脑血管硬化。按照医嘱,取药回家治疗。谁知奶奶怕吃药,母亲又不知每种药的名称和服用量,王蜜果就一天三遍往娘家跑,她把西药一包一包打开,端来温开水,和母亲一起劝奶奶吃药。半个月后,奶奶的病好了,王蜜果却跑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