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文人对美人的描写没少费心思,他们大多会彻底揭开美人的面纱,这样美人就暴露无疑,形成美的终极,换句话说,美人死在纸上或我们的视线中。这种方法,低级愚蠢,读者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想象空间派不上用场。可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人属于惊鸿一瞥或擦肩而过,永远不能相见的那种。她们一瞬间闯进记忆,让我们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这样才是最美。德纳芙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美对她来说不是武器,而是冰与火相溶的独特气质。
《白昼美人》中,她扮演一位贵妇,因性饥渴,躲开上流社会的监督,用卖淫的方式满足肉欲。这种行为,本身就惊世骇俗,她在卖淫的极乐世界中,把火辣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性欲一旦得到满足,马上冷若冰霜,还原高贵形象,不许任何人靠近。如此冰与火交叉共生,无疑增加了德纳芙的魅力指数与神秘感,好莱坞向她抛出绣球,无奈水土不服,拍两部片后,远征美国的壮举宣告失败。看来,她只能是属于欧洲的宝贝,只有习惯闲情逸致的欧洲导演才能从她身上发掘出迷人光芒。
随着岁月积淀,德纳芙冰与火的气质成为一种标志,受到广泛赞誉,《印度支那》找上她,此时德纳芙年届五旬。《印度支那》的故事发生地在越南,而不是印度。我想,法国人从殖民越南那刻起,就爱上越南,从杜拉斯的《情人》到《印度支那》,湄公河、西贡灯火、豪华邮轮、岘港小屋等标志性景物,均纳入镜头。
《印度支那》是部情感片,看后感受颇深,这部史诗性影片,几乎是德纳芙的独角戏,很多时候,她一人穿梭在热带雨林的丰富色彩中,表情与周围景物显得格格不入,同时也是她冰与火的内心写照。影片结尾,德纳芙扮演的艾丽娅娜站在流水边,把背影留给全世界。风吹动满头金发,肩头颤动、喘息沉重、神情战栗,无一不透露出女主角的绝望与痛苦,然而现实中,德纳芙不会,她会优雅地承担这一切,用唇边的微笑来证明,我不是过气明星,50岁是人生最美丽的第二春。
许多人认为德纳芙清高胜于亲近,其实并非如此。一个人时,我喜欢一杯清茶,一本书或一曲萨克斯,在悠然自得中靠近凯瑟琳·德纳芙。在我看来,她外表冷艳,正是抵御邪恶的盾牌,而内心的热忱时刻在把脉生活的芳醇。这不是超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人能做到这些,真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