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手术,用于治疗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眼疾,但手术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危害。手术风险包括感染、出血、白内障形成、视网膜脱落等。术后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1、感染风险
玻璃体切割术属于侵入性手术,术后可能引发眼内感染,如眼内炎。这种感染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感染风险与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密切相关。预防措施包括术前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术后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一旦出现眼红、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2、出血问题
玻璃体切割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玻璃体出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出血会影响视力恢复,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清理。术前控制血糖、血压,避免使用抗凝药物,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和低头动作,有助于降低出血风险。如术后出现视力模糊或眼前黑影,应及时就诊。
3、白内障形成
玻璃体切割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加速白内障的发展,导致视力逐渐下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年龄较大的患者。预防措施包括术后定期检查,及时治疗白内障。白内障可通过超声乳化手术移除,植入人工晶体即可恢复视力。
4、视网膜脱落
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落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低头动作和眼部外伤,定期检查视网膜情况,有助于降低脱落风险。一旦出现闪光感、视野缺损或视力骤降,需立即就医进行视网膜复位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眼疾方面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风险。了解这些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保护视力健康。患者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术后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术后恢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