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换瓣膜后通常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但很难完全与正常人一样,因为术后仍需长期管理,包括定期随访、药物控制以及生活方式调整。虽然手术可以修复结构功能损伤,但更换的人工瓣膜或生物瓣膜无法完全模拟天然瓣膜的所有功能。
心脏换瓣膜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例如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等。手术后,患者的血流动态会得到改善,心脏负荷减轻,症状如胸痛、气短、乏力会逐步缓解,但人工和生物瓣膜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机械瓣膜耐用性强,可用20年以上,但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以避免血栓形成,带来出血风险。生物瓣膜通常无需长期抗凝治疗,但使用寿命较短,大约10-15年会面临更换风险。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复发性心律不齐、瓣膜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问题,且较难完全恢复至健康心脏的功能水平。
为了更好适应术后生活,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定期复诊监测瓣膜功能与心脏状况,通过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排查隐患;按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理想范围内;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及体力消耗过大的活动,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饮食也需调整,机械瓣膜患者尽量减少摄入高维生素K食物,如菠菜、甘蓝;多补充优质蛋白质及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心血管健康。如果出现感染、胸闷、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换瓣膜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但仍无法完全等同于正常心脏功能。这意味着患者需要以“术后管理”为长期课题,积极配合治疗方案过上高质量生活,同时避免可能的术后并发症。